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随笔/感悟经典国际歌文革浪漫摇滚 |
分类: 生活随笔 |
国际悲歌歌一曲
地位,文革期间《国际歌》和《东方红》成为神州大地两大圣曲,这两首歌陪衬了整个十年“文革”。那个时候在集会前必唱《东方红》,散会前一定要唱《国际歌》;电台早晨开始曲放《东方红》晚间结束曲就是《国际歌》;样板戏里英雄人物也都配《国际歌》。《红灯记》里李玉和就义在松树下时奏响的是《国际歌》,《红色娘子军》里洪常青在烈火中牺牲时的曲子也是《国际歌》。当年的小学课本里有这样的题目:李玉和为什么在《国际歌》声中走上刑场?我看要把这题目用来现在高考也不一定人人都能答。《国际歌》在那时不是一般的家喻户晓,真是“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会唱《国际歌》,人人都开口。”这歌在那个岁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唱《国际歌》必须是庄严肃穆站着,它已经成了一个政治符号了。
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现在听到唐朝乐队用摇滚的方式来唱,感觉真是好,一个字:爽!想像到在当年的暴力革命队伍中,无产者们也许就是这样浪漫地边走边唱,一首歌不应当规定只能是一种唱法,也许它有“四种”唱法。就像崔健唱《南泥湾》也是能让大家接受和喜欢的一样。
的殿堂。其实这首歌曲也是很浪漫的,从它的翻译中也可见一斑,其中“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l)一词保持音译不变,半中半西。我们唱这首歌也是可以很豪放的,有词为证: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