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往事(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银幕上的电影就比较丰富了,一些电影厂开始拍故事片了,长影的电影《创业》就是那时拍的,这部电影还引起了当时中国高层政治人物的关注,对待故事片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就像对待重大的政治问题,毛泽东还为这个电影的放映说了几句话,不然在当时这部电影的日子是不会好过的。那里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重拍老电影,《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都有重拍的版本,当看过这些重拍的经典电影后都会有一个感觉不如老电影好,现在想起来也是的,重拍的电影只是多了一个颜色,在其它方面都不如老电影,导演和演员的水平就决定了电影的水平,而不是拍摄的技术决定电影的水平。
七十年代的后期,应当是属于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银幕上的内容是美不胜收。上映的电影故事片内容很丰富,有国产的新故事片、有重新放映的经典老片,如《李时珍》、外国电影也多起来了,有老的,如《流浪者》、有新的《追捕》。当时电台有每周一歌,我是每周一看。看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才发现以前传抄的电影歌曲有好多都不准确,因为那时抄来抄去,都没有听过原唱,加上中学生的我水平也不行,不知是什么时候就抄错了。抄歌谱说明当时对电影歌曲的喜爱,现在不会再有那样的热情了,寻找不回那样感觉了。
有几部电影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流浪者》、《大蓬车》、《三笑》、《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当看过这些电影后我就喜欢上了里边的音乐,那时就知道了有一位音乐大师叫雷振邦。那个年代街上还有将电影歌曲印在一张小照片上买,记得是一张四分钱,当时买了不少。那时电视里有时也播电影,一天,在电视上播放《流浪者》时,我班有位同学用开盘录音机将电影的音乐录了下来,看完电影立即就播放音乐听,那才叫感觉好极了。我们在听的时候发现窗外还站着一位小伙子也在听,他听完“丽达之歌”才离去。
看外国电影《桥》,当看到游击队员在敌人面前举手投降,看到把自己受伤的队员炸死,真是有点不可思议,怎么能投降呢,应当舍生取义,看了电影《桥》真是颠覆了我原来心目中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但细细想来这也是符合逻辑的,这是看外国电影带给我的振撼。看电影《卡桑德拉大桥》时我们几位同学是坐在影院的第二排,有位同学风趣地说我们尽量将头往后靠放到三排去,虽然坐的距银幕很近但电影的精彩让我们忘记了距离。那时候影院的上座率很高基本是100%,当时能买到电影票算是有点本事了,我常常去到影院门口等退票,叫买“着急票”,一般来说我总有办法能买到“着急票”。
200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