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传承文化
(2023-01-13 15:06:24)
标签:
文化 |
挖掘历史
邵褀昌
从小就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特别是对于四邻八庄的人或事更加感兴趣,喜欢刨根问底弄个明白。
1978年当了老师之后,教数学的我在教育进修时偏偏选择了历史。于是过五关斩六将,并于1984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成为一名五年制本科函授生。五年函授,十个寒暑假,都是在函授点度过的。历尽千辛,合格毕业,十分欣慰
因了这个历史本科毕业证,1992年淄博师专中文系毕业的我没有教语文,而成了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恰逢高考改革,高考侧重于考能力,对于历史内容前因后果的挖掘和辨析,成为高考的新视觉。这让我如鱼得水,历史高考成绩突出,不仅荣获淄博市高中历史教学成绩一等奖,还在淄博市高三历史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退休之后,远离高考,但是对于历史文化的探索却没有停下来,尤其是对地方历史的挖掘,我是倍感兴趣。于是,我抽时间就下乡,实地考察,寻访耆老,查阅资料,非得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才罢手。蒲松龄是我们淄博地区文化名人,凭一部《聊斋志异》不仅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因为蒲松龄在王村镇西铺村毕家教书30余年,而我的姥姥家就是西铺村,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和孙启新老师先后联合写出了几万字的《聊斋诗词中的淄西毕氏》《聊斋诗文中的淄川景物考辨》刊登在《蒲松龄研究》上,其中前者还被收录于《聊斋学研究初集》,颇有成就感。
蒲松龄曾为章丘县长申地村写过《创修五圣庙碑记》,由于年代久远,对碑上的文字难以考证,网上流传的显然有瑕疵。因为我小姨家是长申地村,听表哥说起这通石碑,对其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于是我通过表哥、表侄得知原碑存放在今章丘文博馆,就千方百计去文博馆亲眼目睹了石碑并拍照,又去长申地村藏碑楼看了复制碑,经对比,对于蒲松龄所撰《创修五圣庙碑记》内容进一步确认,纠正了网上流传之谬误,得到蒲学研究专家的赞赏。
王村镇张古玉皇阁,几百年的历史沧桑,现在仅存一座山门而已。为了复原其原貌,我几次坐公交去王村采访王树恒老人。因为王树恒老人在张古玉皇阁上过学,记忆清楚,准确度较高。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近万字的《张古玉皇阁》,并画出了平面复原图,被收录到《周村文史之窗》(2021·1)。还有一篇《周村芭蕉扇老店福聚东》刊登在《周村文史之窗》(2021·2)上。
王村镇福禄山(又称伏山)南麓,有一座古桥。乾隆《淄川县志》载:“伏山桥,城西四十里。”但是伏山桥何人何时所修,几百年来就是一个历史之谜。在中央村委王长明等人的帮助下,从已经被毁坏垒砌到伏山桥上的石碑块替换下来,拼凑出局部碑体,通过反复认读,确认此碑为《鍾陽荘重修橋修道碑記》,是光绪三十一年中央村人王斯大符所立,碑文记载伏山桥是中央村大善人王久模主持修建,揭开了这个历史之谜。
福禄山玉皇阁,儿时有印象,但是历经大炼钢铁、文革和和改革开放,早已无影无踪。在中央村王长明的协助下,我采访了村中耆老,整理出了《福禄山玉皇阁》一文,并绘制了福禄山玉皇阁平面图,感觉又抢救了一处历史文化遗产。
……
尽管十多年来,我不顾夏热冬寒,暴雨飞雪,东奔西走,历尽辛苦、勤奋撰写,少有清闲。但是看到通过自己的付出,弥补了一些历史空白,抢救了一些濒危性文化遗产,还能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也就忘记了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