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洞村的知青们

(2022-06-30 08:20:56)
标签:

生活

王洞村的知青们

文革开始之后,大多数红卫兵走出校门,以徒步“拉练”的形式到北京、延安、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根据地参观学习,时称“大串联”。为了让学生们深入基层得到锻炼,毛主席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并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于是学生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喊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口号,自1968年开始,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王洞村在1974年10月迎来了第一批知青。

当时,王村公社负责安置130名知青,其中王洞村负责安置淄博电焊条厂和周村木器社(沙发厂)的知青16人。时任大队书记王荣钋,民兵连长王焕星,会计王焕绪。为了保证知青们的人身安全,王焕星天天晚上在知青点小北屋里值班。

知青点先是安排在原大队部里面,食堂安排在临近的房子里。从1974年到1978年,先后又有芙蓉街小学、新华书店、文化馆等单位共73名知青来王洞插队落户。特别是第一批知青,根本不知道以后还有回城的机会,都决心扎根在王洞,在农村干一辈子。六批知青,前后有赵志芳、陆悦文、张恩祥、李家训、左仁茂等五名带队干部和他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知青越来越多,原知青点根本容纳不了。所以,党支部决定在王洞村东南大湾东边新建知青点。从1975年春开始,新建房屋10间,男知青先搬过去;后来又在前面盖了10间,女知青也搬了过来。再后来还拉起了院墙,安上了篮球架,办起了图书室,左仁茂还办起了蜡烛厂,搞起了小副业,既丰富了文体生活,又改善了物质生活。

知青们大多数都分配在各个生产队,也有一部分安排在专业队里劳动。他们和社员们一样天天下地劳动,推小车、出大栏、割麦子、扒玉米、锄地剜苗、淘大井、掏青石蛋……凡是农活无所不干。他们自觉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手上磨起了血泡,咬着牙继续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不仅学会了农活,而且也学会了生活,摊煎饼、攥窝窝头、烙饼等庄稼饭食都学会了,更主要的是得到了人生的磨练

知青上山下乡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生的插曲,知青们通过艰苦的劳动锻炼和清贫的生活历练,意志更坚强,能力更多元,为他们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基础。现在看来,知青的历练成为他们的一种财富,习近平、王岐山、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人都是当年的知青,这就充分证明了上山下乡是当时知识青年的正确抉择。

文革结束之后,根据国家政策,知青们可以参加高考,可以招工进厂。1975年12月,迎来了第一批回城指标。为了客观公正、分批有序地做好知青回城工作,大队党支部把知青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民主评议并投票表决,最后根据知青的劳动表现和小组投票的结果,在支部委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党支部决定让伊方柱、李勇(大)、郝永生、袁秀珍、韩延玲、胡玉兰、杨福元等7名“老知青”第一批回城。此后,随着各单位的招工,知青们陆续回城就业,直到1979年10月,荣顿怀、郝拥军和王国强等最后一批知青回城,带队领导左仁茂和王洞大队作了交接,存在了5年之久的王洞知青点撤点归零。

知青走了,知青点里静悄悄,但王洞人忘不了那些插队的“娃娃们”。特别是在果园里干活的知青们,由于生活圈子小,和专业队的人关系融洽,45年来彼此思念。于是,经王荣铭和知青金丽达他们取得联系,在2019年的4月14日,离别45年的知青终于回家了!

在王述国、王玉春、王焕强、王焕星、王荣孝、王忠、王荣铭等人的努力下,当年的知青回来“探亲”了!村委会在大戏台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春暖花开燕归来,共叙当年情满怀”。王焕星代表王洞村的父老乡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知青们向村民献上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掌声阵阵、欢歌笑语、春意盎然。知青们来到当年的知青点,来到当年的苹果园,赏花看树,昔日情谊油然生,今朝话儿说不完。中午,组委会安排39名知青到八三厂招待所就餐。满满10桌,佳肴美酒,交杯换盏,相互倾诉,再忆当年,其乐融融,情意浓浓。

知青们把汗水洒在了王洞的田野里,把脚步留在了王洞的街巷里;王洞村、王洞人,更是知青们铭记在心里。那种特有的“王洞人”情结,一辈子赶不走,抹不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