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窑
(2022-05-11 17:46:48)
标签:
历史 |
——黄土地(6)
我在《十九岁的青春》里,提到了装窑这个活儿,没想到引起李鹏业老师的共鸣,不仅给我留了一大段言,还提到他曾经是优秀的烧窑师傅,引起我的兴趣。我知道李老师是学校来学校去,读书、教学一辈子,啥功夫学会的烧窑?让李老师给我发过他在2020年11月1日写的一篇《一块土窑砖的形成》,我一看如获至宝,李老师在文章里详细介绍了装窑、烧窑的过程,果然是行家里手。由于我们村里有砖窑,我也干过装窑的活儿,对整个扣砖坯、装窑、烧窑的过程也略知一二,就想根据李老师的文章把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术整理一下,是否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就不知道了。
改革开放前,因为盖屋讲究青砖绿瓦,很少有用红砖的,所以那时候的砖窑也是以烧青砖的居多。反之,现在盖房子都是用红砖,基本上都是大转窑烧制的机器砖,几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烧砖就得用好土,首先是黏质土,沙质土是不行的;再就是用没有杂质的纯净土,如果土里掺着小青石子儿,那是坚决不行的,因为小青石子儿上窑一烧就变成石灰了,把整个砖都撑破了。
下面根据李鹏业老师的文章,整理如下:
(1)备泥土。过去烧青砖,从制砖坯开始。制砖坯,首先要劈土,就是把高高的土堰上劈下来的生土,先破成细土,然后用充足的水泡透。等泡好了,反复用铁镢头铁锨等工具,连砸带捣,直至把泥拌匀、捣砸得粘稠度正好。过于稠了,砖坯的4个角出不好;如果稍微稀了,则会砖坯变形。
(2)扣砖坯。制砖坯需要砖模子和一条齐腰高的小长砖凳,砖模子一般用3个砖长的模子,还需要准备一堆细沙撒模子用。扣砖坯的人把砖模子放在砖凳上,先抓起一把细沙撒到砖模里,再捧起足够一个砖的泥,用力摔进砖模里。用力小了,则砖坯的4个棱角不饱满。再用一个铁刮子,顺着砖模的边沿从一头向另一头刮过去,多余的泥被刮了下来放到泥堆里。最后端起砖模子到,再快步走到平如镜面的场子里反扣在地上(地面早已撒好了细沙),这时正直向上提出砖模子,如果提歪了,砖坯就斜了。如此反复,把所有的泥全都用砖坯模子制作成砖坯,此次任务才算完成,一般每人可制砖坯800个左右。
第一层,也就是底层,离火近的地方留下的火洞是双坯横立着并排,高12厘米,宽10厘米,火洞上面的砖坯排列非常密实。主要原因是单坯承重能力差,双坯牢固,因为离的火近,砖坯稀了易烧化。
第二层开始用单坯留火洞,火洞上面的砖仍然排列较密,再向上就不那么严格了。离火炉远的地方离的炉火远,摆放的比较稀,只要能承重、易于通火就行。
层层都留火洞,火洞上面的砖坯都排列成“人”字型,排列也比较密实,一直到窑顶。
窑顶平放上一层砖坯,再在上面用麦穰泥抹均匀,以防火到了上面跑掉,但周圈仍留下火道,以便引火上走。
(5)烧窑。一般情况下,装四万块砖的窑,自点火开始,连续四天四夜甚至还要多一个昼夜才能停火闭窑。装二万五到三万块砖坯的窑只需要三天三夜或四天三夜的时间就能停火闭窑。
无伦几天几夜,在烧砖的过程中,烧窑的人绝对不可离开,两个烧窑的师傅,要轮班不停地填煤以保持火势旺盛强大。还要不断地用铁火棍投炉、翻炉中的煤。每填一次煤,隔不多时就要投一次或翻一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煤得到充分的燃烧,二是防止结成大炉渣阻挡住炉底下助煤燃烧的的风。一不注意炉内就结成大炉渣,此时,必须把炉渣打砕,一旦结成块,投起来十分费力。
窑内所用的大工具就是三件,一件是填煤用的铁锨,另两件是大(重)、小(轻)两根火棍。用锨添煤,不仅仅要把煤往里送,在往炉里送煤时,握锨柄的两只手,还要玩一定的花样让煤散开撒匀。投炉、翻炉,一般情况下用小火棍,真要投打开大炉渣,必须用大火棍。小火棍的重量12公斤左右,大火棍的重量20公斤左右。分量轻了欺不住结成块的炉渣,就是大火棍有时候也会被烧弯曲。
烧窑师傅投一次炉出一身透汗,一天下来不知出多少次浇遍全身的汗。烧窑的师傅不仅要有技术,还需要有力气!
(6)李老师学烧窑。当年李老师年轻,出于好奇,也跟着师傅学过烧砖,而且以后也成了烧窑的师傅。同样一个砖窑,别人用三天三夜,李老师两天三夜就能把砖烧好闭窑。他努力学习并不断总结烧窑经验,最终熟练地掌握了各个时段用火的窍门,编成了具有指导性的烧窑口诀,既确切又适用,受到了其他烧窑师傅们的赞誉,成了他们烧窑时必遵的指导守则。
1970年代,李老师的校领导曾派他到4个农村窑场去帮助烧窑,名义上是“勤工俭学”,实际就是助农,帮他们培养烧窑匠,开劈副业门路,繁荣生产队的经济,增加工分值。
(7)循规蹈矩未雨绸缪。无伦干什么活,都得遵规守矩,烧窑也不例外。李老师记得他在一个村帮助烧窑时,第一天装窑,他就对村书记说,准备好盖窑顶的防雨工具,晚上把窑顶盖好。村书记、大队长抬头看了看天说,用不着盖,更用不着准备防雨的工具,看看天晴得多好,没有雨。李老师说甭管有雨无雨,晚上必须把窑顶盖好,这是规矩,你们不准备防雨工具,这个忙就不帮了。在李老师的坚持下,晚上把窑顶盖好了才收工。令书记、大队长想不到的是晚上果然下了一场大雨。由于早有准备,窑内装好的砖坯安然无恙。见此情,村书记、大队长都夸李老师能掐会算。李老师说不是我会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那次若不是李老师发脾气坚持盖窑顶,不但已经装好的大半窑的砖坯成了泥浆,而且还得费好长时间,好大的劲把那些泥从窑内取出来。
(8)李老师编的烧窑口诀。烧窑,从点火开始到闭窑,一共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窑中的用火各有不同的要求。
一,烧窑开始,火不可太大,以防尚含有水分的砖坯因火过旺而断裂,所以叫养炉。这段的口诀是:养炉排潮气,火苗不易足,顶坯边挂灰,养灶既接束。
二,烧窑顶(窑顶的砖先烧成,像蒸馒头一样
三,烧窑中,这是最最关键的时候,火不能小也不能大,火小了温度赶不上去,易出‘二红砖’,火大了易因火太猛砖被烧化而塌陷。
这段的口诀是:二火烧窑中,增煤不借风,顶坯边发亮,再把火眼封,(注:把窑顶四周留下的火道用平放的砖坯盖好,再用麦瓤泥把整个窑顶封闭严实)砖成杏黄色,折顶是常情。
四、烧窑底,这是关键时期,填煤要掌握尺寸,要不间断地填煤,
利用煤的烟保护窑中间已烧成的砖,尤其是窑顶的烟囱开得不能过大,过大,能把窑中似要烧化的砖抽下来;也不可过小,过小,保不住炉火的温度,因此,要随时观察炉内情况而调整烟囱口的大小。这段的口诀是:慢火烧窑底,煤要加倍增,撵烟边挂灰,掌握在烟囱,烟囱香味出,烧窑既告终。(整个窑的砖坯烧熟后,从烟囱里冒出来的烟,不但不呛鼻子,而且还有一种很香的味道)
(8)洇窑变青砖。砖坯经过几千度烈火的煅烧,成熟以后,不再加以另行的操作,直接窑闭,待几天窑中的砖凉却后,出来的砖就是红砖。如果闭窑后,再从窑顶不断地浇水洇窑,大约三天多一点,砖就在窑中变成了青砖。其中的道理是,砖里面含有“铜”,在炙热的情况下加水,水和土起化学反映,再加上撵烟时砖边上挂的灰,所以通过水的砖就成了青砖,未通水的砖就是红砖。
如果在煅烧的过程中,烧窑的师傅误了及时添煤或者反炉、投炉不当,有的砖既使烧熟了,它也不与水起化学反映。这样的砖仍然是红色,而且红得发紫,但它比其他的砖更坚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红砖”。
烧红砖容易,烧青砖难,烧青砖不但费功夫而且很麻烦。从窑顶渗水,大都采用往窑顶上倒水的办法,不等水渗完就得再添水,这就需要一两个人时时刻刻不间断的等着倒水。后来李老师改成了在窑顶四周壁上凿出若干像半边漏斗状的口,再顺上若干塑胶管,让水从管子里往窑里漏,这样不但省劲、省时,省人力,其效果更好。
烧窑期间,通常情况下是两个烧窑师傅轮流着看炉,轮班在窑中休息。此外还有两个跟班的,他们主要是往窑洞内运煤及清扫炉渣,他们的时间不紧张,不用轮班,只要不误用煤和按时清理炉渣就可以了。
闭窑以后,往窑里通水,烧窑师傅也行,跟班的也可以,只要保持水常流就行。通水洇窑,大约两三天时间,待窑内砖凉透了,既可出窑了。出窑的时候,上半窑从窑顶上扔出来,下半窑从窑炉口那里运出来。
因为用土烧砖浪费土地资源,就开发了“煤渣砖”等其它替代产品,土窑烧砖特别是烧青砖几乎不见了。用砖模子制砖坯早已变成机器制砖,压砖机一开,砖坯子就出来了。土窑也早被这头装砖坯、那头出砖的流水线作业的转窑所代替。
但是,土窑烧青砖窑的技术是不可失传的,烧土窑的师傅也应该是倍受尊重的。最后,感谢李鹏业老师及时总结出这套烧青砖的技术,李老师是当然的“大国工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