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场上的得意者

(2022-05-11 15:09:09)
标签:

教育

考场上的得意者

写完了《我的老师》系列之后,再说说自己读书、考试的事儿

本人自幼读书,一直读到头发白了,想考什么就考什么,可谓之是考场上的得意者。记得我在2009年3月28日的博文里写到:人生六十载,考试五十年。心中若无竹,何以见笑颜?

我是1958年入学的,由于时代的原因,班里同学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比我大三四岁的女同学不乏其人。有个和我同龄的男同学,他是毕老师的弟弟,小孩很聪明,当班长。记得有一次毕老师来上课,班长喊道:“起立,趄下。”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起来,毕老师严肃地说:“同学们都坐下,让班长自己趄下。”五一节那天,在虎头石和毕云英同学不期而遇,说起这个事来,我们俩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1962年小学毕业升高小的时候,28个小朋友,只有我们14个高升了。1964年升初中的时候,村里14个小伙伴只有我自己考中了。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那时候不兴考,兴推荐,自然就没有咱的份了。

我自1978年走上讲台之后,考试就一次接一次,似乎没有间断过。

 

第一次是民办教师资格考试。我是1978年71日进校当代理教师的,9月就参加了民办教师资格考试记得,那天考试我还去晚了,和我同场参加考试的的大侄女和家里人说:“俺五叔今回可考不上了,他晚去了20多分钟。”结果王村公社60多人报名参考,我考了个头名状元,乐得我高小班主任俆长祝老师合不拢嘴,逢人就夸:“祺昌是我的学生,全公社第一”从此我成了一名在册的“民办教师”。

80年代初,政府允许民办教师考淄博师范师班,凡是教龄满三年、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民办教师都可以报名。我是1982年参加淄博师范民师班考试那年我教初二数学,还没送过初三毕业班,一些知识点还没接触过。但是一不留神还是考了个王村公社第一名。当时王村公社一共5个录取名诶,因为我的年龄超了几个月,就有人去区教育局举报,结果就没去成。好多老师都为我惋惜,可是我却没怎么拿着当回事,以后再考嘛!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随着函授教育的兴起,1983年我在周村教师进修学校中师函授毕业后,1984年又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本科函授班报名条件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大概是3月份报名,6月份考试,当时我的函授中师毕业证还没发,只有文革中发的初中毕业证,周村区招办的老师不给我报名,但招办的老师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最后以“同等学历”的资格总算让我报了名。记得我是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从王村周村赶考的,考场就设在招办的三楼上,王村镇的民办老师也有几个报名的,只可惜考上了我自己,看来那场雨挺吉利。1989年我从山师大毕业,成了王村镇第一个有本科学历的民办教师。没承想,中师没念成,一眨眼却成了本科生。老天有眼吧!

本科五年期间,除了正常的函授学业考试外,市区组织的民办教师考试也不少。记得1986年,全市民办教师整顿考试,如果考砸了,就得回家去种地。政策是教什么考什么,我考的是初中数学。记得那次在王村中心学校设考场,还没到点我就提前交卷出了考场,正逢王村教委主任毕老师看到我,问道:“邵老师,你交卷了,怎么样?”我顺口说“99分以上”。结果成绩出来后,果真考了个100分,这一下算是轰动了王村镇。

 

还有民办教师教材过关考试,我校有个教数学的老师连考三年都不及格,被校长到小学里去了。因为教材过关考试多是在暑假里举行,前几次都因我参加函授学习耽误了。1989年暑假,我从济南函授学习回家,正好那天下大雨,记得刚刚到家,一身湿衣服还没换下来,就有个学生给我送口信说:“邵老师,明天叫你去周村一中考试,准考证教委主任给你拿着。”第二天,我就按时赶到周村一中,从教委主任毕老师手里拿过准考证,就一头钻进了考场,结果以96分的好成绩顺利过关。当我得知这个成绩时,心里就纳闷,是哪儿丢了4分啊?使劲地想了想,想起来了,是一时疏忽忘了写上那个必要条件:“当Δ=0时”。

 

考场上的得意者下)

虽然我有了本科学历,但还是没有转正的资格。1990年,我又报考了淄博师专的中文系民师班。记得临行前,王村中学的同事杨老师问我:“老邵,打算考第几啊?”我回答说:“至少考第二啊”因为周村区就是两个录取名额,考第三就去不了。

考点设在张店东一路小学,我们那个考场,我的座号是:01,也就是进门口第一个。记得第一场考试时,市教育局领导去考场巡视,领导拿起我的准考证一看就说:“你这老师刚着笑人了,怎么本科毕业了还来考专科?”我连忙站起来回答:“老师,本科毕业了,不是也不给俺转正吗?”那领导闻听此言,就说:“知道了,知道了,安心考吧。”

那时候的住宿费是每天2元钱。为了省下那2元钱,在考试的最后一天12点前,参考的老师们都退了旅馆,聚集在东一路小学门口的小公园里休息,等着下午3点开考。此时老师们之间相互交流着,大多是唉声叹气,说考不上了的有之,说哪一门哪一门考砸了的也有之。当一个老师问到我的时候说:“邵老师,你考得怎么样?”我回答说:“没问题,前三门已经考了200多分了,保证能考上!”随着话音的落下,就引来了许多质疑的眼光。“你能考得上?”“考得上,这不是来考着玩的,2钱一宿,你住得起吗?”结果,我以周村区第二名的成绩被淄博师专录取记得我的考试成绩是:51分、62分、73分、84分。51分是语文教材教法,我没教过语文,蒙了51分,很幸运的;62分应该是语文分,73分是政治分,84分是数学分。

(八)

1992年淄博师专毕业后,我成了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来到了周村二中任教。自参加工作以来,继续教育考试不少,新世纪以后几乎每年一次。我一直考到2005年,包括信息技术合格证和一些教师“罢考”的师生同题考试,50多岁的我都是次次过关。

其中“继续教育”考试,就是考新的教育理论,招办要求每人购买一本书,一些老师不愿意花钱买,就两个老师合买一本轮换着看,我是每次都是自己买一本,心想学学新理论充实一下自己不是更好吗?

(九)

大概是在新世纪之初吧,教育界时兴“师生同题”考试,也就是高三老师和学生同时进考场,教什么考什么,我就考历史。这项政策一出台,就遭到了老师们的强力抵制,有的老师就是故意缺考,领导也拿他没辙。但是我不怕,不敢说考高分,及格应该没问题吧。再说。老师们的成绩又不张榜公布,只是反馈给学校领导内部掌握,有啥可怕的?

(十)

还有信息技术考试。随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推动,新世界以来学校里要求老师们使用电脑制作“课件”上课,这就得需要认真学习“课件”制作技术,方法是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老师们自行去微机室参加本校微机老师的培训,然后按照要求报名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考试。共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

为了强化老师们的学考信息技术的必要性,领导规定没有信息技术合格证者不准参加教师的职称评定。面对如此硬杠杠,老师们是非考不可了。有的教师委托年轻教师替考,有的从上边找人帮助。我想,学习电脑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方便,一定要自己考出来,所以就认真学习,不耻下问。

在考场上,监考老师见我白发苍苍还参加考试,就特别关照我,过一会儿就去电脑前看看我的操作,还鼓励我说:不错,肯定能考出来。结果我还真的发了个信息技术合格证。至今发公众号,编辑美篇都轻松自如,感觉幸亏那时候不偷懒,才为今天的电脑操作打下了基础。

记得母亲对我说:“活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还学巧。”父亲说:“艺不压身”,鼓励我们多学习一些技术,“老来是个扑手”。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不学无术是寸步难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菜园地
后一篇:青砖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