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老师(一)

(2022-04-25 06:48:57)
标签:

教育

我的老师(一)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老百姓的理念;“天、地、君、亲、师”是人们最须尊崇的,这是老辈人的传统

       我喜欢读书,看到比我大两岁半的四哥去上学就眼馋。那时候,学校早晨起来吹洋号,不管五冬六夏,学生们只要听到号声,就会从被窝里爬起来到学校跑早操,跑完了操再回来吃早饭。于是,我也跟着四哥去学校南边的那座“王坟”顶上(学校操场),排在队伍的末尾一块跑。直到天亮了,老师发现队伍里多了个“小不点”,想把我拉出来,我是一拉一“拽悠”,继续跟着跑。一而再,再而三,老师见我喜欢上学,就和在村里任“文委”的我父亲商量,破格让我提前上学。
http://a1.qpic.cn/psc?/V53I1wam0G6BKL3ITiMB11gSmL2vA8YC/bqQfVz5yrrGYSXMvKr.cqcLtt8rh6HqEF86eY*2nUm1NhwFC3Wh5epDe2nbLPw4PgxQ3qJ4A150.htYjL72UnpDYsQ6tOKWZQHJFgD3ajl4!/b&ek=1&kp=1&pt=0&bo=IwKEASMChAEDEDU!&tl=1&su=0179336735&tm=1650837600&sce=0-12-12&rf=2-9
    (大史小学的大门)

    19588月,我成了大史小学的一名正式学生。由于我的生日是10月份,农村有“去两岁”的习惯,所以家里人都说我提前两年上了学。可我参加工作填档案的时候,算来算去,只提前了一年。

从日本侵华时期,村里废除私塾,开办新学堂。校址在村中间的大庙里,不过新学堂由于局势混乱,时办时停。1951年迁到“地主”家的四合院里,北屋、东屋、西屋为教室,南屋是老师办公室兼校长起居室。

       村里的小学是初小,四年级和一年级都在北屋里,叫“复式班”。上课的时候,老师先给四年级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学,再给我们讲课。记得毕乐德老师和杨秉恕老师都给我们复式班上过课。

       毕乐德老师,王村公社万家庄人,原来的私塾先生,他在我的印象中不深,可能一两年就调走了吧。

       杨秉恕老师,王村公社王村人,公办老师,大史小学校长,在我们村里待了很多年,我们兄弟几个都是杨老师的学生。
http://a1.qpic.cn/psc?/V53I1wam0G6BKL3ITiMB11gSmL2vA8YC/bqQfVz5yrrGYSXMvKr.cqTHeGEL6RLVyKLOz63cowZFlxMKCjBrhxfzEozVIc6DNonX.cAyG289I4y91bi6C8pUbMBSb4knZDCRLEqLnYDQ!/b&ek=1&kp=1&pt=0&bo=SAQ2A0gENgMDEDU!&tl=1&su=079754239&tm=1650837600&sce=0-12-12&rf=2-9
    (大史社区里的文冠果树)

       那时候没有自行车,杨老师就住在我们学校的南屋里,师母带着几个孩子都跟着杨老师一块住。其中杨先锋、杨先进比我小不了多少,也在大史小学读书。后来我教高中的时候,恰好他们的孩子杨谦就在我班里。记得他妈来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和他妈聊起了在大史小学的事情,对杨先锋、杨先进的乳名我是脱口而出,他妈听后哈哈地笑了起来。

       杨老师为人谦和,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一位慈祥的父亲。记得学校里有一棵老酸枣树,每年都结很多酸枣,让人馋得流口水。平时杨老师教育学生不要爬树摘酸枣,以免发生危险。等着酸枣熟了,杨老师让四年级的大同学用竹竿去打酸枣,然后捡拾起来放在水桶里。放学的时候,杨老师让我们排好队,给每个学生分一茶碗子酸枣,带回家去和父母一块品尝。

       杨老师和社员们相处得很融洽。他的毛笔字写得好,谁家有公事或盖屋安门上梁,都会请杨老师写对联。有的家长做了好饭菜,还会让孩子带一点给杨老师尝尝。记得在杨老师盖屋的时候,我和二哥、父亲都是瓦工,四哥是石匠,还有村里的其他石匠和瓦匠,都去和杨老师帮忙盖屋。大约忙了十来天吧,我们家只有父亲拿了工钱交生产队买工分,我们兄弟三个都不要工钱,杨老师很是感激。

       杨老师家里还有个发丧盖棺材用的“大罩”。村里有老人去世了,需要用大罩的,都是杨老师跟着,帮着乡亲们捆绑好。这大罩很重,需要16个壮劳力才抬得动。起灵之后,大罩不能落地,如果路远途中需要休息,要用专门的木棍撑起来。

       杨老师后来去了王村教委(教育组)任会计,退休后在王村工商所帮忙。改革开放后,四哥的屠宰专业户手续就是杨老师帮助办理的。

       毕乐德老师调走后,只有杨老师是公办老师,其余的老师都是村里记工分的民办老师。其中毕兰芳老师教过我的音乐课,她教的“南风徐溜溜吹,吹到了南山堆”至今我还会唱,只是歌名忘记了,歌词也唱不全了,那个调儿还能哼哼下来。

       何厚恩老师是1961年初中毕业后到学校任民办教师的,我的四年级数学就是何老师教的。初中生在当时可是“高学历”,因为其他民办老师都是小学毕业。何老师声音不高,讲课认真仔细。后来,何老师去杨古联中当校长,还干过王村中心学校校长、王村教委副主任等职。可惜退休没几年就因故去世了,令人惋惜。

       由于解放前,穷苦人家念不起书,特别是女孩子很少有上学读书的,所以我们班的女同学有比我大三五岁的。我们班在北屋、西屋、东屋里都待过,四年级时在东屋里,一共有28名同学。可惜,在1962年考高小的时候,只考上了14名同学,有一半同学被刷了下来。(未完待续)
http://a1.qpic.cn/psc?/V53I1wam0G6BKL3ITiMB11gSmL2vA8YC/bqQfVz5yrrGYSXMvKr.cqZfFo6NQN3YWWaBRmi5m*WuJd8hcFRq7PGJQgZZ0WQBGbld4dc2MA1jLnymaytZzxYCdLNxswHK2.hXRnx9usiU!/b&ek=1&kp=1&pt=0&bo=sARABqALgA8REPE!&tl=3&su=012026111&tm=1650837600&sce=0-12-12&rf=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