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编选者序

(2016-04-15 12:40:47)

编选者序

 

每年春天,我都会准时坐在长安城雪花般飞舞的杨花中,认真地回顾——这个时刻,我很幸福!

老听人说:长安没有春天,从冬天直插夏天——我以在该城住过四十年以上的体验告诉你们:这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我们的文化总是谎言盛传)。另一句民谚倒是可以准确地描摹它:春天就像小孩的脸,说翻就翻。上个月,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无题(273)》

 

北方的春天

是怎么来的

 

内陆腹地

大地之子

 

一节一节

啃出来的

 

就像

啃甘蔗那样

 

春耕的土地

布满齿痕

 

是的,这是我对北方春天的切身感受,也是我对五年《新世纪诗典》的切身感受:它是“一节一节|啃出来的”。到今天,它已经推荐了1838首中文现代诗,出自700位当代一线诗人之手。五年来,我一日无空,出满全勤。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众人眼中的奇迹,是中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级大推荐——有人严肃地建议我去申请吉尼斯纪录。但是,在这里,我也毫不矫情地说:对我来说,这并不难做到——我自己的心性、情怀、才学、意志,我还不了解吗?回顾这1838天,我还是感到有点后怕——这后怕不是针对主观,而是出于客观,我想起那些最有可能掉链子的日子:在第一季里,某日,我所居住的小区在事先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停电了,那时候我还没用手提电脑,只好干等,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才来电,我记得那天推荐的是女诗人蓝蓝。这五年中,最危险的还是出访的日子,因为所去之国什么情况你根本不可能事先了解,前三季我都是提前做好一大堆留在家里由我妻子——我的天然助手老G按日期发布,我在国外有条件上网时,只是起到了督查的作用。后来全球通wifi了,危险也并未解除,第四季,赶上我在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驻会写作的一个月,有一天,工作室的wifi连不上,我跑到中心食堂去发布;又有一天,我的电脑坏了,打着越洋电话学修电脑,真能要我这个文科男的命……第五季,《新诗典》组团的东盟三国行,许多同行亲眼见证了,我们所住的酒店都不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还得自己掏钱买,几位买了的诗人都主动请我去蹭,首先确保《新诗典》的日常推荐,一路上,同行者给我拍了不少照片,我对爱的一张——不,是多位诗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幕情景:在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过关时,我一边排队一边用手机完成了当日的推荐,蹭的是五米之内奥地利诗人维马丁买的wifi,我记得当时推荐的是上海诗人海岸……

 这一幕,是五年《新诗典》的缩影!

以往四年,在序言中,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罗列过去一年中我们在各方面的新增业绩(像个工作汇报),到今年终于烦了,因为太多了,各方面都在成倍地激增,新项目又在不断地开设,不断加入的义工各显其能,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源被贡献出来,请允许我在此偷个懒,借用一下我在第三季序言中用过的儿时冬天滚雪球的比喻:“一开始是一个人在捏雪团,另一个人在雪地上开始滚,后来不断有人加入进来帮你滚,加入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再后来,这个雪球自己从山坡上滚下去,在山脚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高过了我们的身体,令我和小伙伴们无不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同行们、同道们、朋友们,两年过去了,今日之《新诗典》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大雪球,而是一座大雪场——一座中文现代诗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高山大雪场,高高伫立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生态环境中。

上个月,我应邀出席多家外国机构在北京举办的老书虫国际文学节,在文学节印制的海报和小册子上,在关于我的英文介绍中,有一句话令我眼睛一热:“他为中国诗歌的民主化做出了贡献”——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我不能替评价者阐释什么,但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此言一半是在评价我的写作,另一半是在评价我的所作所为——这五年里,围绕《新诗典》所做的一切一定是其最大的评价依据。在第二季的序中我写道:“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因为在诗上,小事即大业”。人在做,人在看,隔海有眼,如此评价并不让我太过惊诧,因为早在《新诗典》的起步阶段,我就意识到了:我所做的“小事”必将成为中国未来文明发展进程的一部分。

我相信:这绝对是诗神的精心安排,让《新诗典》五周年适逢中国新诗百年祭,君不见:一开年,百年总结式的各种言论便刷了屏……我亲历过志在做“世纪总结”的“盘峰论争”便知道:但凡到了总结年,什么样的妖魔鬼怪都会蹦出来,什么样的奇谈怪论都会出笼,什么样急就章式的选本都会赶印出厂,而《新世纪诗典》皇皇五卷已经摆在那里,它不是突击一个月编出的书,它不是从故纸堆里翻检出的诗,它来自新诗百年最后的17年,来自这17年里一线先锋诗人的创作,它是冲刺!它是巅峰!它是成熟!它是收获!它是面子!它是里子!如果真有明眼人在(我相信必然存在),自会看出:有无这五部皇皇巨著,百年新诗将会得到一个相异的评价,用围棋术语说,恐将相差两段不止……我说话是有根据的:五年前,我虽已相当乐观(曾记否?“初唐说”出自我口),但也不知道中文现代诗“地厚”如斯、精纯至此、生机无限、猛将如云……

五年,一转眼就过去了,这是我生命中过得最快的五年——繁忙充实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这很残酷,但与此相反的日子我又不想去过,情何以堪!最初“三年为上”的计划早已作古,沈浩波与我达成的“十年大计”已经完成了一半,“十年”是否就是《新诗典》的大限?有一次,秦巴子说:“《新诗典》满十年时,伊老师也快从西外退休了,正好接着到《新诗典》上班……”我在一旁装作没听见,心中却是一片潮湿,我知道:秦语代表了诸多《新诗典》诗人的共同心声。我不想在此承诺:我将为《新诗典》终生服役——我只能说:五年后,如果它依然还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大概谁也没有终结它的理由。

现在,我们仍在路上。

 

                                                   伊沙

                                             2016.4.15长安兰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