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现代诗物语》(徐江著)

(2015-06-08 09:10:12)
标签:

文化

《索绪尔说》


[中国]伊沙

 


索绪尔说:笔
就是我们的阳具

这是鸟枪换炮的时代
我们安然坐在
一台台电脑身边

为谁所骟?难道说
我们已经变成太监

——我不是
要跟索绪尔过不去
只是这样想着觉得好玩

 

徐江点评:

     提起伊沙的代表性短诗,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车过黄河》、《饿死诗人》、《结结巴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构成了所谓诗坛以及更广泛的读者对于伊沙诗风的标志性阅读样本。但这首《索绪尔说》作为“反宣言式”的作品,它的文本内涵甚至大过了写于1990年代整个诗坛“模仿海子热”背景下的《饿死诗人》。

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其语言学理论直接派生出了符号学、结构主义,深深影响了整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他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口语,而不是书面语。“语言是人类话语能力的社会产物,而且它是被社会使用和容许人用这个能力的必要习惯的总和……”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或文化批评家罗兰·巴特、雅克·拉康、德里达都受到过索绪尔影响。

《索绪尔说》的妙处在于,它首先是一首用反诘方式构成的诗,目标所指,是后现代一代宗师索绪尔用口语和人性化方式说出的知识分子式宣言。其次,这首反诘的诗,并不是以高蹈对高蹈,也没有以日常消解理想,而是在提出反诘以后,回归到与读者的平视状态,并迅速包裹上一副“无为”、“捡乐子”的外衣。而诗意和回味的构成,正是在这恶作剧般的急转之下完成的。在我看来,这正是现代诗“智性”诗学的典型体现。

中国最具智性和学院含量的诗,是在反学院诗人笔下完成的,这很能说明汉语当代诗歌的真相。也许,诗坛和读者津津乐道多年的、诗人之间的”理念之争”不过是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

1、 人们怎样读解智性与现代诗的关系?

2、 写诗的人、研究诗的人怎样理解“现代诗中的口语”区别于“日常的说话”的根本

所在。

 

 

作者简介:

    伊沙(1966—),原名吴文健。生于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伊沙是近二十多年来汉语最具争议性与建设性的作者。他是中国式后现代诗歌美学、“后口语诗歌”的发起者,也是这种诗歌最著名的代表。已出版著译七十余种。代表性的有诗集《饿死诗人》、《野种之歌》、《伊沙诗选》、《我的英雄》、《唐》、《无题诗集》、《蓝灯》、《世界的角落》等;诗歌专论《中国现代诗论》、《十诗人批判书》(合著);散文集《晨钟暮鼓》、《一个都不放过》、《被迫过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无知者无耻》、《时尚杀手》(合著)等;小说《狂欢》、《迷乱》、《谁痛谁知道》;并与妻子老G合译有泰戈尔、布考斯基、莎士比亚、阿赫玛托娃等人的诗集多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