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沙文选(17)

(2014-11-18 15:15:42)
标签:

文化

活成诗

 

 

    七年以来,我在写诗之外,一直坚持做小说。

目前手头正在进行的是一部历史小说,名叫《士为知己者死》,取材于春秋战国“五大刺客”的故事,从上周开始,我正好进入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后一章“荆轲篇”。

众所周知,荆轲是这“五大刺客”中名声最响的一位,尽管他终未刺成,从刺客这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失败者,但却并未玷污他的一世英名。我在琢磨其中的道理,确也发现荆轲的特别:他是这“五大刺客”中惟一的非文盲,并且不止于此,“史圣”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他:“好读书击剑”、“为人深沉好书”——在我看来,职业刺客荆轲可不是一般的“好读书”,他在易水河畔与众人诀别时慷慨悲歌出千古绝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这字如万钧的两句是拜能搞出“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大人所赐(就像他编出了那么多精彩绝伦的小说情节给那些历史人物又被当成了“正史”),经过写作前的资料搜集,我发现我错了:《战国策》《燕丹子》中都有这两句!并且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如此写道:“始公孙季公、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也就是说:这两句是荆轲本人所写!在我看来,能写出这两句者该称“大诗人”,最起码是一位才华非凡的常吟者!

所以,在我的笔下,职业刺客荆轲有了另一重身份:行吟诗人!我的根据充分极了,司马迁曾写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所以,在今天北京城广安门一带的闹市区,这二人演唱组玩的是城市民谣它祖宗,歌的是大诗人荆轲的诗!

都是些什么样的诗呢?

“史圣”惜墨如金,做的是“正史”,任其在易水河畔忽吟绝句,并不能以“稍显突兀”怪之。在下拉拉杂杂,做的是现代长篇小说,长篇小说者,玩的就是过程也,我就不能任其忽吟绝句!我得替我的主人公——“行吟诗人”荆轲写出他平时所吟之诗!而不至于“稍显突兀”。

“史圣”只一句:“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我则要以上千字写出这幕场景,其核心段落如下:

 

王问:“汝是何人?”

轲答:“臣乃庆轲。”

王问:“因何事求见?”

轲答:“臣自荐于王。”

当其时,卫元君因纵欲过度而变成蜡像的脸上忽然有了一丝活气,曰:“说说看,汝有何德何能?”

庆轲拱手道:“臣好读书击剑,能文能武……”

卫王将其打断曰:“满朝文武能文能武,汝别有异才乎?”

庆轲大言不惭道:“臣善吟诗作赋,出口成章;亦能持短入长,倏忽纵横。”

卫王问:“汝之诗赋可比楚之屈原、宋玉乎?”

庆轲答:“臣读过楚辞,自愧弗如。”

卫王问:“汝之剑术可比赵之盖聂、鲁句践乎?”

庆轲答:“臣久仰其名,尚未得机比试。”

 

上文中的“庆轲”便是荆轲之原名(他浪迹至燕后才因燕人带方言口音的误读而改称为“荆轲”)。我让荆轲走出卫王宫后,悲从中来,脱口而出:

 

        风醺醺兮宫墙醉,

      君之大梦兮不复圆!

 

当时屈原已经死了三十余年,宋玉没有消息,所以荆轲才会选择北上的道路:去赵国投奔盖聂、鲁句践——当然,这是我的逻辑——我认为这是一个更为真实的逻辑。当他在盖、鲁处受到轻侮,才继续北上去了燕国,踏入自己的宿命圈中。那么,他与高渐离初逢时在燕之都(也就是今天广安门一带)的闹市上歌吟的诗便是得自于失意的赵国行的感受:

 

天昏昏兮国将破,

宝剑无用兮空自赏!

 

于是,我在一周之内,两度为大诗人荆轲提笔写诗,真是幸福得不得了!今后一段日子,还要继续写下去。

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命题:“现实与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的重构”——我觉得我对此想说的话都在这一周的经历中了,并不需要从中提炼出几句干巴巴的回答。

而这一周的生活不过是我生活的一周,很久以来,我与诗的关系早已经不是思考,而是感受,终于发展到享受了——不是道出诗,写出诗,而是活成诗,活成诗意本身。

在这亘古不变的俗世上,没有比做一个诗人来得更幸福的了!

 

                                                                                (20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