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晶报》

(2014-11-11 18:09:23)
标签:

文化

 

1、晶报:您是怎么看待“第一朗读者”通过诗人、演员、批评家的现场读诗、解诗、唱诗、演诗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做法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伊沙:我给“第一朗读者”主办方赠送了两本我的长诗《蓝灯》单行本,其中一本的题词是“让诗发声”,另一本的题词是“让诗多彩”——这正代表了我对这项活动的看法,现场观众的反应说明他们是喜欢的,尤其是观众提问环节,他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很愿意与诗人做面对面的对话。说实话,我没想到有这么多的观众,深圳书城的南看台全都坐满了,并且还有一位副市长就坐在他们中间。“第一朗读者”无疑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少数几个长年举办的最纯粹的诗歌活动之一,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深圳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很荣幸,也很享受。

 

2、晶报:作为“新世纪诗典”幕后推手,您觉得在诗歌推广方面,诗人如何走近读者的内心?

 

伊沙:首先,你要选出真正的好诗——有感的诗、可读的诗、好看的诗,自会有一批读者围拢过来。不用去寻找读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他们就来了,并且不会轻易散去。我不会迁就、讨好读者,我用真正优秀的诗歌文本引导他们。

 

3、晶报:我注意到,新诗典曾评过“中国十大诗歌省区”,您觉得一座城市和诗歌是什么样的关系?

 

伊沙:诗是一座城的秘密灵魂!有诗之城才会成为伟大的名城!在《新诗典》前三届的评选中,都是北京、陕西、广东占据三甲,在我心目中便更加尊重这二省一市,他们是有灵魂的地方,是我愿意长住常去的地方。《新诗典》诗人中不乏深圳诗人,我希望这个队伍能够不断扩大。

 

4、晶报: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说9.11以后,美国政府开始提倡诗歌了。在海子死后,汪国真出现了,有人说这是1989年中国文学发生最戏剧的变化。您觉得诗歌应该提倡什么样的精神?

 

伊沙:诗歌应当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钙片,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能够起到补钙的作用。每位有雄心大志的诗人都该扪心自问:你的诗是否有此功能?是否朝向了这个方向?

 

5、晶报:在1983年到1986年间,几乎所有学生都尝试当一名诗人,从事过短暂的精神涂鸦的事业。这种乌托邦的理想在今天是否发什么巨大的转变?

 

伊沙:我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并不眷恋它,它虽有诗,但没有的东西太多了,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并不健全。我注意到,但凡神话80年代者,都是今天已经不写的前诗人,他们只有80年代,当然要把它说成是唯一的天堂一般的。今天当然不同,什么都有了,诗歌在其中,在其该在的位置上,很安静地存在着,喜欢喧嚣热闹者可以不玩,问题是:他们玩得了吗?

 

6、晶报:当先锋诗人都躲着自己的语言游戏中,过着低吟卑下的生活,像一只毛毛虫,但是虫本身没有痛苦,因为总会幻想着一天羽化成蝶。诗歌跟日常生活,似乎越走越远?

 

伊沙:你说的是自诩为“知识分子写作”的“泛学院趣味”吧?我读到的好诗不是这样。皇皇三册《新世纪诗典》不是这样,明春出版的《中国口语诗选》不是这样,中国当下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特定情感、隐秘心灵都蕴藏在这些作品之中,得以生动而艺术地表现。史失,求诸诗——当然指的是这些诗。

 

7、晶报:这是您提倡的诗歌口语化的原因之一吗?有人说所有的诗歌运动,无非就是在反知识文化的过程延伸出一道乌托邦的诗歌世界,最后它被犬儒主义哲学消解了诗歌至上神话。

 

伊沙:当然是。三十年来,我看到的诗坛是:抒情诗人、意象诗人以及后来由此衍生出的杂语诗人整天替口语诗操心,或谩骂、或挖苦、或轻薄、或审判,口语诗人从不专门谈论他们,现在的情况是:口语诗星火燎原、蒸蒸日上、日益完善,前者却变成了木乃伊或非驴非马,他们全面口语化了还在骂口语诗,真是滑稽之至。这说明什么呢?诗神有眼,岂容无知者造次!世界诗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8、晶报:今天的诗歌似乎不合时宜地抒情,口语有一个特点就是拒绝抒情,这或许是一种好事,从本能上拒绝撒娇。您怎么看口语诗的发展?

 

伊沙:口语诗之“反抒情”并非“拒绝抒情”,而是用更现代更丰富更高级的方式来抒情,它拒绝的是矫情、酸腐、夸饰、装腔作态,请大家关注我在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最终完成的我迄今最重要的理论文章——也是中国口语诗唯一的理论文章《口语诗论语》,该文对口语诗的方方面面做了全面的总结与论述。

 

9、晶报:您在新诗典上所做的努力,似乎在为这条路上铺好基石,有人似乎在反对您的做法,占地为王,越来越独行。您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伊沙:我想借用我的朋友、也是中国诗坛极少的几位有见识的发言者之一、诗人沈浩波的话说:文化领域需要“独裁者”!我补充一句:死不了人的!何况我不是——我还是讲客观讲科学讲公平讲分寸讲平衡的一类,咱们拿结果说话,我手中的所谓“权力”又不是谁给的。

 

10、晶报:我看您在网络上,对一些批判的声音,像是一个牛虻式的批评者形象,这与您在现实生活中温文尔雅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在反批评的声音背后,能够看得到您对诗歌的热爱,尤其对新诗典的呵护。您反对批评的怀疑是否合理?

 

伊沙:我对心术不正的愚昧者只会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绝不解释,坚决打击,今后还会继续。

 

11、晶报: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救,但是近几年来出现很多诗人自杀事件,这两者之间是不是很矛盾很矛盾?真正的诗人眼中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模样?

 

伊沙:最高的诗一定是让人读罢想更好地活而不是立刻去寻死,还是多写一点养自己的而不是杀自己的诗吧——对此我不想多说,到此为止。

 

12、晶报:听说在深圳一些诗歌活动上,一下子就来了上百名诗人。且不说诗歌作品如何,但很多人都在说诗歌在走向边缘,就形成巨大的反差。您是怎么看?

 

伊沙:诗歌既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热,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凉,边缘就边缘吧,占据中心的年代是畸形的,关键在于我们的诗人是否写出了优异而伟大的作品——这是唯一的存在理由。

 

 

(深圳晶报记者叶长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