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歇的诗歌之旅
——写给《新世纪诗典》三周年
莫渡
刚从苹果园回来,内心忐忑,同时尽力平复着喜悦感和幸福感!
从前天参加的第149场长安诗歌节说起吧。21日早晨送走妻儿(回娘家),便与鬼石赶赴长安,在此之前,我不能十分肯定,这次怀揣幸福“秘密”的诗歌之旅能否顺利成行?也许是大大的机缘,天时(赶在下雨前给果树喷完第四次农药)、地利(天水离西安不远,四小时车程)、人和(与长安诗歌节同仁已神交已久),齐了,那就出发吧,为一次纯粹的不止歇的诗歌之旅!
出发前十分钟,手机邮箱,收到伊沙老师的回复:“来张新照……”我知道,我的诗入选了《新诗典》2.0,激动难饰,激动是因为,从2013年6月24日,《助听器》推荐起至2014年8月整一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努力地突破自己的写作,当时我想,一首诗被推荐,或许是我偶然碰到了,抓到了,并不能证明我的写作就是成熟的、稳定的。所以,我给自己下决心:决不能“一首游”(伊沙语)!之后这一年的时间,我经常出没于两个地方:网易《新诗典》推荐平台和“新诗典诗人互动群”。一边在推荐现场参与评诗,并领悟每位诗人对同一首诗的不同解读,另一边在互动群跟进元素写作。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说“新诗典诗人互动群”,这个由蒋涛、西毒何殇、余毒等人创建的纯现代诗写作群,创作量大得惊人,792期,创作诗篇过万,而且仍在继续……正是因为和这支最具活力的写作队伍并肩,我才写出1.0作品《助听器》,让我提前半年进入了《新诗典》(黄开兵曾给我的预期是一年)。所以:“不可一日无诗”,写吧,“为新诗典写作(侯马语)”!
2.0是一个坎!一年来,我努力抓住生活中每首诗,拙作不断,褒贬掺半,有收获,也有焦虑(七八次投稿未果)。每次,当我回看一组组诗作时,总能找出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我觉得静下心修改也是一种进步,总不能因为,在推荐现场混了个“脸熟”而降低入选诗的水准,这绝无可能。唯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写作,别无它径。入选《新诗典》是欣慰的!当然,除了这个,必须抵御一些诗坛混子对《新诗典》恶俗的攻击,我见识到了其伪伪的“伪先锋”的嘴脸。生怕《新诗典》强势崛起?可事实是:《新诗典》截至今夜,已成功推荐1207首经典诗作,整535人,历时三年三个月个零二十天,并且一天不空。试问成天叫嚣的混子们,哪个能做到?所以还是那句话:为维护纯正的现代诗立场,跟丫死磕到底。
我相信机缘!从最初在网上“游手好闲”,到2012年偶然地加入“五点半诗群”前,一直以为:诗,就得写的云山雾罩,写写花前月下,或充充“纸扎的英雄”,总之,有病吟,无病也吟吟……在“五点半诗群”读到《新诗典》推荐诗作和推荐语,才慢慢的改变了最初对诗歌的认识(那时多无知)。看见群友被推荐,心里那个羡慕呀!总觉得有点迟到的感觉,但还是赶上了《新诗典》这艘诗歌巨轮。我仍记得2012年11月11日推荐黄开兵的诗作《秋后的田野》时,伊沙老师的推荐语:“五点半诗群”——这个年轻诗人组成的诗群在《新诗典》入选率相当高,风气必正,路子必对。当晚我和鬼石正在谈论《新诗典》,异常振奋!这给我后来的写作带来莫大的鼓舞。这便是机缘吧,在刚合适的时间(2012年之前我几乎放下了写作),遇到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这多么重要)!所以才会有前日赴长安,参加第149场长安诗歌节之行,而且收获满满!正如21日晚,我和鬼石出现“大麦”面馆时,伊沙所说:《新诗典》从不刻意为之——此去之前,已选定推荐诗作。写此拙文的今日,母亲又提醒我,今天是我三十一岁生日,这难道不是巧合吗?是的,我相信机缘。所以感谢诗路上遇到的朋友们!感谢伊沙!遇到你们我是幸运的。感谢我的母亲以及妻子纵容我此生这唯一的嗜好!
最后,以伊沙老师说给年青诗人们的一句话做为结束语最合适不过:“如果你不写,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如果你写,你就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最高层面上发出了声音。”
2014.7.25凌晨于天水北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