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山花》访谈录
(2012-06-25 02:14:09)
标签:
文化 |
伊沙:《山花》访谈录
采访人:郑瞳
时间:2012年6月25日
1.伊沙先生,你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你交流。我第一次接触你的名字,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1996年,一本名叫《中国诗歌》的书。你的诗歌吓了我一跳,那和我之前对诗歌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那本书上,还有韩东、朱文、翟永明等等,你们为我开启了一扇门,这对我将要开始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我也很想知道,在文学之路上,你受到的影响是来自于哪里?
伊沙:谢谢你告诉我:“你的诗歌吓了我一跳”——好像上世纪90年代的读者初次接触到我的诗歌时,基本上都是这个感觉,并且那时候只有一个伊沙敢这么写。我想说我受过的影响来自于我所受的教育,但也不尽然,因为教育也是来自于自身的选择。我似乎与生俱来地不愿从众,喜欢标新立异,卓尔不群——这曾经带给我成长的烦恼,或许还有后来行走诗歌江湖以及面对社会的烦恼,但在诗歌写作内部却是便宜占尽好处多多。
2.你如何评价你的诗歌?你的诗歌创作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伊沙:它们是最好的——这里所说的“最好”不是在与众诗的比较中产生的一个结果,而是因为这些诗的天生丽质,它们最纯粹最自由的诗歌。历程?怎么说呢?1983-1987年,少年时期;1988-1999年,青年时期;2000年迄今,中年时期。
3.曾经有一种说法,伊沙是“竞赛型诗人”,这是你保持写作状态的关键吗?当诗歌和竞技结合起来,那是一种什么样感觉?我知道,你同时也是一位体育迷,关心足球及其他运动,甚至为马拉多纳、塞纳写过诗,这与你成为“竞赛型选手”是否有关联?
伊沙:肯定有,我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都是一个体育男,不是一般的体育迷,而是在灵魂上得体育精髓的人。诗歌有其竞技的一面,长期的写作则需要稳定的状态和好的发挥,所以可以从体育中汲取很多有益的东西,体育还能使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更健康更阳刚的男人。
4.你如何评价中国当代的诗歌创作实践?这种创作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怎样的地位?你理想中的中国诗歌和中国诗坛是什么样的?
伊沙:仅就这三十年中国当代的诗歌写作来看,我以为非常了不起,非常有价值,是这个阶段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块瑰宝。虽然它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但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实力,我认为已经达到了世界中上等的水平。最理想的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没有天真烂漫的理想,我知道不断写下去,不断积累起来,等到不远的某一天,我们会吓自己一跳!请记住:中国人如果连诗都写不好的话,那就什么都做不好了,这是适合我们玩的项目。
5.我们知道,除了诗歌,你在小说、翻译、随笔/评论等方面,也都成果显著。这几种文学形式,应该说是在不同的创作方向上,真正能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人并不多,你是如何做到的?几种文学形式的相互交叉,给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
伊沙:有目共睹,我是最全面的,如果文学也有十项全能比赛,我会是冠军。确实如你所说,很难统一起来,因为其中某些文体对一个人才华的要求有些自相矛盾,譬如小说与诗歌。我认为这有一个“通”的问题,一通百通,一不通百不通。这个“通”当然是面对整个文学的天然感觉和领悟力,以及实践中的执行力等等。全面的文学家,他的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一定是文学这个大生态、大坐标系中的写作,大局观好,也更厚实。譬如,除了诗别的都不写的诗人,容易有句无篇,反之则相反。我借此问,感谢《山花》杂志,我记得2000年的某一期,曾在“三叶草”栏目中一次展示过我三种文体的写作:诗歌、随笔、小说。我还获得过2000年度《山花》诗歌奖。
6.是否愿意谈谈你的小说?
伊沙:下面的话你可以当疯言疯语来听,但我知道10-20年后的研究者不会:我是小说感和小说才能最好的中国作家,我已经写出了第一流的中文小说,我的小说丝毫不逊于我的诗歌,目前中国的所谓“专业小说家”没有我更懂小说。
7.当然,翻译也是不应忽略的。在1996年那本《中国诗歌》上,我还看到过你和老G翻译的布考斯基的诗歌,我至今非常喜爱。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翻译这个领域的?诗人和小说家作为译者,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能够做到更好?
伊沙:你一提以书代刊只出过这一本的《中国诗歌》,我就想起来了,不是因为我的诗歌(诗歌发的什么我真的想不起来了),而是因为它同时发表了我和老G翻译的一组布考斯基,我是在前一年——1995年开始进入翻译的,就是从翻译老布开始的。创作者做翻译,当然会更好,甚至可以说的干脆一点,非诗人的诗歌译者无资格译诗,非小说家的译者无资格译小说——也许前一种情况更绝对一些。
8.请简要介绍一下“新世纪诗典”。
伊沙:编选大概也算一项成就(何况还有点评),而且它同时更能体现编选者的眼光、胸怀、气象与人格。它是目前中国当代诗歌最受关注的一大平台,是与日俱增的一个时代传奇,我会尽力将它做下去,它不是当代的《唐诗三百首》,而是《全唐诗》,走着瞧吧。
9.伊沙,这个笔名来自哪里?生活中的伊沙和文学中的伊沙有什么不同?
伊沙:我原名叫“吴一砂”,“吴文健”是上小学时才取的学名,笔名取谐音为“伊沙”。你说的两个伊沙,比较一致,甚至是我见过的人中最一致的,所以才没那么多自损式的挂碍。
10.最后我想,你应该隆重介绍一下,你的夫人老G。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当然,我也想问一下,老G认为伊沙是一个怎样的人?
伊沙:近乎完美的女人,出色的诗歌翻译家,一直对文学怀着一份最纯粹的爱。她认为我比布考斯基写得好,而且是最可爱的男人……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