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都市时报》专访

标签:
文化 |
诗人伊沙动了谁的“初恋”?
泰戈尔 |
■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天空。”在读者的印象中,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的诗歌,从来都是轻柔而抒情的,用时下流行的话来形容——泰戈尔的诗歌风格偏向“小清新”。在以往的翻译中,冰心、郑振铎等译者,基本上延续了这种“小清新”的风格,《新月集》《飞鸟集》等作品也慢慢受到大众欢迎,影响至深。
不过,这种风格,却因为中国当代诗人的“介入”,开始有了另外的观感。6月2日,陕西诗人伊沙在微博上贴出“重译泰戈尔,行动开始了!”的帖子,并附上经过重译的《飞鸟集》中的10段诗歌。因为这些诗歌一反以往的清新风格,加上伊沙习惯性的“高调”、“粗暴”的处理方式,很快引起众多网友围观。泰戈尔的诗歌到底是“小清新”,还是更偏向“雄性”的硬朗风格?网友们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热烈讨论。
争议
冰心译作“女里女气”?
在泰戈尔诗作的翻译者中,冰心、郑振铎影响最为深广。不过,在伊沙看来,冰心因其女性身份,同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她把泰戈尔的诗歌翻译得较为“轻浅”;郑振铎的翻译,是在“五四”时期进行的,使用的是半白话的语言,“对诗意的把握还不够”,给伊沙的感受是“女里女气”。
“冰心和郑振铎都不约而同地把泰戈尔的诗歌女性化、软化了。”伊沙的翻译却让人看到了泰戈尔硬朗、坚决的一面,这在他贴出的微博里即可以看出——有一段诗,冰心翻译为:“他把他的刀剑当作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伊沙则翻译为“他将他的兵器当作他的神。兵器取胜时他打败了自身”。为此,有网友评价说:“这样的诗歌才符合长胡子的泰戈尔形象啊!”
为什么重译泰戈尔,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诗人沈浩波在微博上调侃道:“动了一下泰戈尔,怎么很多人的反应就像初恋被侵犯了一样?”的确如此,“这不是我们过去了解的泰戈尔”是网友们的普遍反应。在情感上,很多网友表示无法接受,有人认为,相比于郑振铎的翻译,伊沙的翻译少了一些神韵,甚至有网友因为不满意伊沙的翻译,选择自己动手。不过,也有网友提出,如今的汉语已经发生变化,不能简单从语言神韵上来评判。
网友“大藏布”则提出:“要鼓励伊沙做实验性的翻译,谁也不能剥夺他的权利。”在争议声中,伊沙更希望有人提供翻译技巧、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建议,而不是完全否定或从情感出发。
伊沙
不是重塑,是还原泰戈尔
在上世纪80年代,伊沙发表《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等诗歌,二十多年来一直活跃于中国诗坛,以非官方的“民间诗人”身份备受关注,也因此饱受争议。他在大学任教,业余写作诗歌,并从事翻译,近年翻译了美国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等诗人的作品。
在伊沙眼中,诗歌翻译需要看“缘分”,“这个缘分与作者、译者、出版商三方都有关系”。2012年,伊沙想翻译不同于冰心、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诗歌,后来又与出版商、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一拍即合,于是再一次进入翻译。
对于这次翻译引发的争议,伊沙泰然处之,他强调自己并不是网友所评价的要“生造”或者“重塑”一个泰戈尔,而是想还原泰戈尔。与此同时,伊沙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野心:“我翻译任何一个作家、诗人,不管在语感,还是文字、诗意方面,都力求趋近于原文。”他翻译的目的是给诗人、诗歌研究者看,“先给专业人士品读,只有专业人士认可了,才值得向普通读者推荐。”
从6月2日贴出《飞鸟集》片段后,伊沙每天翻译、贴出一段泰戈尔诗歌。这时候,争议、讨论仍然在继续,伊沙认为这是翻译过程里一个非常自然、正常的现象,他最终想收到的效果是:“当我翻译完,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我们被泰戈尔的大师魅力所倾倒,全体向他致敬。”
翻译对照
Moon,
To
郑振铎译文:“月儿呀,你等候什么呢?”“要致敬于我必须给他让路的太阳。”
冰心译文:“月儿呀,你在等候什么呢?”“向我将让位给他的太阳致敬。”
伊沙译文:“月亮,你在等待什么?”“向我必须让路的太阳致敬。”
伊沙
当代诗人,1966年5月19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等。现居西安,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