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美文!
(2011-11-07 23:58:30)
标签:
文化 |
文章一个:《初见伊沙5:伊沙识小》
1
伊沙脸上有一层不大明显的横肉,这使得他说话时,总像是在啃一块骨头。伊沙有一双不十分闯亮的眼睛,这使得他观察事物时能够迅速聚焦,而讲话时总能保证句子不轻易让思想斜溢。
2
在闷热的亚热带广东,伊沙出行三天,穿的外套居然不变。一件黑色的豹花衬衣,第一天衣领是卷的,第二天衣领是卷的,第三天衣领还是卷的。这让我不得不猜疑,他是一个在物质生活上野蛮化的人。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第三天坐汽车长途奔波时,他口渴难耐,把西娃喝过一半的那瓶可乐给消灭了。
3
在精神生活上他无疑是一个追求高贵的人。当我们有意将话题推进庸俗地带,他总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步伐,并且用他急智的语言,挽救别人的失态和整体的笑场。一旦集体语言被伊沙清洗后,话语权就自动地被他一人所掌控,如果这时有人打断他,肯定要招来大多数人无声的埋怨。无论是极近的新闻,还是遥远的传说,他都能把每一个细节讲到让你深信不疑的水准。他能将一个学术问题,讲成花边新闻一样的趣味横生。豪无疑问,他是我见过的汉语使用者中,最可爱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4
无论是早上的自助餐,还是中午晚上的集体酒局,每一饭结束,他都能保证他的碗碟里是干干净净的状态。一个不爱惜粮食的人,你很难相信他在花销词语时的经济意识。一个不能消灭一块自己不大喜欢的食物的人,你很难保证他能有勇气将一篇艰难的文章进行到底。他,伊沙,一个出身世代高极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却富有一身农夫耕作土地的性格。他能够如推土机铲除障碍一样写作,长篇小说在他眼里,就是一个玩。
5
聚会三天我一直想找个机会给他买一件新衬衣,但活动紧迫,我不能遂愿。这时要是有一个美妇人送他一件得体的奇装异服,该是多么动人的佳话。那定然要胜过深更半夜,化声为风尘女子,给他一个刺激的电话,来得风月无边。“本酒店没有小姐,我要向总台投诉”,当伊沙把这一句回答记载于一次出门远行的历史之中,他那远在南阳的小舅子知道,肯定要热泪盈眶。小舅子,读者,良家妇女,风尘过客,可以团结成一个伊沙粉丝团。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美名。
6
伊沙说,谁要想教我做人和写作,我第一念头,就是宰了他。伊沙说,我对老婆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在写作上对我作出任何干涉。伊沙有一个叫吴雨伦的儿子,初中没结束,就写出让人想读完的长篇小说。做伊沙的老婆肯定有一种非常的幸福,这种幸福肯定是以非常的付出作代价。也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自由。
7
在蕉岭的篝火诗歌朗诵会上,垃圾派代表诗人典裘沽酒,借着醉意,三番五次用语言挑衅伊沙,但伊沙却在保证风头不败的气场下,用度量,智慧和人格魅力将老典征服,并且成为了好朋友。将敌人消灭不是一流的好汉,化敌为友才是天下的英雄。那夜,秋高气爽,一群南国人在长安伊沙的极富摇滚味儿的“难忘今宵”声中,醉成一团。
8
如果把伊沙的娱乐天赋比喻成啤酒,可以把人灌醉。那么伊沙的学识和口才就是一壶陈酿,随处落笔,便能以宝马启动的速度把人的求知欲烧着。他说,特朗斯特罗母在诺贝尔集中营里是大师,但跟布考斯基相比,也就是一个二流货,他无法跟唐朝的王维相比,撑死也就一个瑞典的贾岛,但和我们的先人李杜相比,布考斯基,也是一个二流货。不过,这个生前以李广为偶像,以建安七子为文学理想的李白,在政治上却是一个白痴。在伊沙喊出这种声音时,我始终找不到特朗斯特罗母的汉语首席翻译李笠的影子。想见李先生那时的面色,肯定是目眩良久,百味杂生。
9
他静如处子,当一个中国地方文联主席作出历史倒退二十年的文艺指导讲话时。他动若脱兔,当他走进汉语诗歌的广场中心,手握话筒时。他能随意指出垃圾诗人的集体弊端在于不会语言刹车。他能第一时间发现“打工诗人”这个命名的历史失策。居高临下处,他能踊跃第一个跳出来不成体统,让你和他一起能交流出儿时发小之间的兴奋。集体无意识时,他能以旁观者清的精准指出事态的真相。他的听众献给他的掌声常常是憋在心窝里,因为他习惯于马不停蹄,在一个新思维还未结束处,总是有一句“你再听我说”紧随其后。给人以快乐,给人以更多的知道和认识,已经成了他活着的某一种乐趣。他到任何一个场合,总是随身带着语言的宝剑和思维的发条。坐在他身边,你就是八十年前的肖红或肖军。
10
徐江说,伊沙如果做官一定能做一个好官,世俗意义上的好官。同样的话,我居然在不知道徐江说过的时候当着伊沙的面说出来。作为粉丝,其高兴劲儿,你们难以相象。伊沙说,老同学候马要是再不努力,新诗典就没他的份儿。伊沙说,好兄弟沈浩波被生意困住,将来的诗歌成就怎么样,不好讲。大俗大雅,横冲直撞,淡定来源强大的内心,锋芒必有厚实的刀背。这就是纯爷们伊沙,这就是传说中的吴文健教授,这就是活着的唐朝诗人长安伊沙。据伊沙说,他见过一只自称见过屈原和李白的乌龟。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在灵光寺的一棵五百年的柏树下。
本贴由古河于2011-11-7 22:59:32在〖赶路论坛〗发表.
后一篇:[转载]初见伊沙3: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