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儿初长成,15岁出版首部小说
(2011-09-26 20:26:27)
标签:
文化 |
少年之梦
这部名为《巨兽之海》的小说,出自一位十四岁少年之手,他叫吴雨伦,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作为成年人,看过这部小说后,说实话,心头有些惊讶、有些赞赏、还有点小小的嫉妒。嫉妒的原因是,实在想不起来,自己像他这么大年龄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心中充满了纳闷和懊悔。
之所以感到惊讶、赞赏,是因为在这个少年身上,有许多值得大人学习的地方,甚至是永远学不会的地方。首先是他在小说中展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驾驭故事的能力。他笔下的故事讲述了神秘的海洋世界,巨兽之间,海豹、鲨鱼、鳄鱼、乌贼等家族的恩怨战争、你死我活,他笔下的“人物”名字各具特色,如大白鲨“非迪不控”、“皇者的沉思”、凯门鳄“1、2、3”、巨鳄女王菜包子没了、蓝鲨泓穹神皇上帝,甚至还有大牌明星马拉多纳、梅西也一一入戏,而这一切的灵感,均来自于他平日上网所喜欢的动物爱好者们创建的“鲨鱼吧”,和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的小说接龙游戏。吧里写小说、看小说者众多,大家热情高涨,而他每每总是胜者,追随者诸多,点击率最高。大家都喜欢吴雨伦笔下的神秘莫测、出神入化的“巨兽之海”,他对海洋动物的熟谙热爱、了如指掌,他笔下故事的惊险刺激、跌宕起伏,都深深吸引着大家。
其次,是他超乎寻常的语言天分。吴雨伦的语言,没有千锤百炼的圆熟、没有精雕细刻的用力,他的年龄也不允许他有,但是,他的语言清新脱俗,天然去雕饰,有一种自然流泻的舒畅优美。他写大海,“苍茫无垠的大海,海风不断吹拂着,卷起朵朵浪花,随着一道白影掠过,海鸥的啼叫划破海风”,“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几缕水柱从海面喷涌而出,伴随着几声鲸鱼的歌唱和海鸥的啼叫,几个巨大的身影掀起层层浪花”。真是光影流动,声色俱佳,令人心旷神怡,心向往之,这少年的胸中藏着一个广袤深邃、美丽无垠的大海。他写恐怖凶险的杀戮,“放哨的鹦鹉螺看到了那奇怪的黑影,身体在痉挛中,却没有动弹,显然是被那黑影所引发的恐惧所震慑。”“海豹正当惬意之时,一股奇异的水流在身下翻涌,像是有巨物冲撞而来,他感到迷惑,冥冥之中,以为是什么幻觉。他慵懒地动了动身子,想要察看一番时,水流在瞬间爆发,一张黑洞般的大嘴破水而出。还在懵懂中的海豹,不偏不斜地被黑洞吞噬。”奇思妙想,神来之笔,令人恍若身临其境。他的语言不拖沓、不稚气、不呆板,笔下有如清泉汩汩流淌,富于节奏感、画面感,这一点绝非长期训练、经久打磨所能得来,有时,越刀凿斧刻,痕迹越深,越显生硬僵化,吴雨伦信手拈来,轻松写意,这种驾驭文字的本领,上天赋之,得天独厚。
最重要的,在这部小说里,有他对现实社会和成人世界的独特认知与思考。他笔下的奇幻世界并不脱离现实世界。《巨兽之海》是一部环保主题的小说,它通过作者大胆想象的沉没大海的城市“亚特兰蒂斯”,对人类“因文明与财富而变得贪婪,无休无止地向自然索取”,最终自食恶果,进行了尖锐的揭示与批判。吴雨伦以他冷静客观的眼光、热情温柔的内心感知、审视着这个世界:“尽管她(大白鲨)有鲨鱼中无与伦比的力量,但她几乎从不捕食同类。她所厌恶的,是那些巨大的海洋哺乳类,哺乳类对海洋的扩张和开发令她厌恶,她要维护鲨鱼的尊严”;“这令男孩很吃惊,他原来在课本所接受的教育中,只有爱护动物、爱护自然这样的标题,谁能想到,动物也知道感恩”。在他的奇幻海底世界中,有正义、有邪恶,有血腥杀戮、残暴冷酷,也有亲情友谊、热血担当,少年以他热烈的笔触歌颂生命,赞美自由。同时,又不忘诙谐、幽默、调侃一把:“在大城市中过惯了的非迪(大白鲨)全然瞧不起这些野兽,她也略带90后的性格”;“‘很好。’尤里(乌贼)很满意,一改领导的语气,‘要的就是这句话!我的部下就该这样!’”;“‘让妇女们同志们先撤吧!’皇者(大白鲨)在情急之下,发扬绅士风度,让母鲨们先撤”。读来颇具趣味。
这部《巨兽之海》,并非吴雨伦的第一次出手。在此之前,他12岁暑期写了《企鹅大冒险》,13岁写了《北极熊》,皆有可圈可点之处。我们笑说这个14岁的少年有着“北师大基因”(他的父母均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我还知道,他不喜人家知道他的父亲是著名诗人伊沙,甚至个性到因为父亲到他学校做了一次讲座,从此被他取消了进校门接他的权利,这一点,着实与其他孩子不同。他的生性里是带着几分腼腆、羞涩、沉默和恬淡的,这似乎与他激愤、锋芒毕露、浑身是刺(至少年轻时是这样)的诗人父亲有很大不同。记得伊沙写过一首诗,是说他的父亲对他的评价,“你生来自信,从不自卑”。这一点,吴雨伦又完全继承了他的父亲的秉性,他的自信不外露、不张扬,却是实实在在、分分明明、顺顺畅畅地写在他的每一个字里行间。
期望这个十四岁的少年,爱惜、保持好自己的性情、天分、兴趣,沿着自己豪华的文学梦想,不懈地走下去。若假以时日,我坚信,才华早现的吴雨伦,加以勤奋和刻苦,必将终成大器,绽放光芒!
2010.10.8
(吴雨伦, 现为西北工业大学附中高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