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涯有知音——黄吴评论二则

(2011-03-06 16:54:24)
标签:

文化

作者:黄吴123  发表日期:2011-2-27 17:25:00
    
    读伊沙《新诗发布(2008年)》并说伊沙
  
  文/黄吴
  
  
  《铀》的魅力在于以最小结构获取最大意味,呈现诗歌可能性的崭新、犀利与饱满;并让读者轻松愉快地进入。
  对明白无误的部分不再叙述,对易于障敝的几点作个简述:
  1、作品一再体现了诗人多维的非凡的发现力。
  2、作品一再展示了诗歌在文字中的直接生成。
  3、诗歌是才华确认的质感——诗人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4、同样一句诗,别人拿去,会变成一句话——因为那不是他的体系,他也没有《铀》这列车皮载体。
  5、某些妙品的妙,妙在的确不可言传,妙在能否意会还要看你的造诣。
  6、技艺与境界的区别是《铀》与绝大多数写作的区别。
  给予作品更多她不承载的东西是幼稚的,无视作品的呈现是幼稚的——我的叙述是:作品《铀》如其名,含有力量极强的物质;作品《铀》以强大的形式风格建立,给诗歌带来启示。
  以诗人的真诚与抒情作结:
  
  《铀》22
  
  有人问我:
  这一生还能写出
  几多好诗?
  
  在我看来
  这不是一句发问
  而是一声感召
    
  ——上述是08年9月在天涯诗会对伊沙《新诗发布(2008)年》的跟帖,《铀》是当中首发的组诗。因其时伊沙帖中的“乱象”在我这个论坛新人看来尚非常奇怪,所以才触发了我这个也许正常情况下不会去说的情绪的态度的表述。但之后,更多的阅读思考伊沙,这却是一次促进。
  回到《铀》,读这组长诗,一直是处在她的形式风格的快感的强烈冲击中,而掂量内容的习惯已似乎不合时宜,如果内容没能同时抵达,那就是退了一步的事,得回头再来。在当中,有对形式的一次次惊异,有对意味的一次次意会,并继续另一个期待;这是《铀》点石成金的强大带来的罕有阅读经验。《铀》是一次能够渗入他人创作灵感的整体陌生化的强烈刺激。个人认为,《铀》是伊沙的一个重要作品,是现代诗歌趣味性、观赏性、严肃性并存的一个精悍文本;具有命名意义的可以不断生长并最终脍炙人口的形式。
  
  《铀》之后,有诗讯形式发的旧作,有谈伊沙则必谈的“三名篇”;这些名篇,我在早年的阅读中已认为她们更多是时代关系意义的建立,但无疑是诗人骄傲才华的体现,是诗人持续构建的必须的纪念碑。实际上,在我的个人感情中,伊沙有许多不被提及或少有提及的同样早期的作品很让我追溯,如我在一本小合集中读到的《星期天夜间的事件》《黛玉进入我家》《卡通片》《秋天交响乐》《江山美人》《感谢朋友》等一组作品,她们的机智、有趣、质朴——与尤其隐约当中的某种沉郁——她们体现了诗人感性情怀的热烈与孤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原初诗人的感人印记。比较今天的强势,自信,沉郁全无,后者的诗人无疑是上升,而前者的仿若远去也让人感怀与不舍。帖中还首次读到了旧作《忧郁的越南》,印象很深,这是个体现了诗人凝结形体能力的作品;读到了《灵魂出窍》和《诗之堡》两篇大诗;读到了《仓央嘉措情歌》的伊沙润色版。在每月的发诗中,读到了很大一组的质量极高的《无题诗》;读到了亲情主题的《回答母亲》《孤独的儿子》等;读到了奥运主题的《旗手的选择》《我们的过去》等;读到了地震主题、诗人朋友主题的等等不乏优秀之作的其他作品;读到了这个滑稽的《史记》:
  
  喝不起牛奶的
  那代人的子孙
  已经能够喝得起毒奶啦
  
  万岁!
  万岁!
  万万岁!
  
  只能说——牛!妙!爽!确乎史记!在个人建立的高度上,来点戏谑、强指或耍泼又怎样呢,这确是个亦庄亦谐可多方品味的小诗。最后一组《蓝灯》:大诗!漂亮!叙述与抒情拉近的异域烟火,兼夹多主题多角度的随性挥洒,气势如虹,极具诗人心志的触动人心。
  
  《新诗发布(2008)年》还有很多过瘾的好文、好评、访谈,有“于伊沈决裂”、“鹿特丹事件”等等,组成的是一本很大的极其精彩的原生态诗文集。对她的阅读跟踪,愉快与受益匪浅。
  
  读伊沙,始终有一种脱离不掉的他的创作暗力的牵引,但当中或有的玩味、感受也仅仅是微乎其微的感觉或意会,此外就没什么可说了——事实是:你说不出来!她的确无懈可击!她就是以一种“平常”和“简单”让你无容置喙,无法分解,让你顺应;她就是以伊沙语言、结构、思维的不容分说完全消解掉了你的再创作意图;再远点,她又给摹仿者设下了限制。
  “诗歌中的口语化指的是一种语感。或者说语感使得口语变为诗句。精彩地利用口语,只有擅长触类旁通、擅长掌握变化的人才有可能。”“口语不等于是诗歌,要转化为诗歌,它还依赖诗人的个人天才——对语气、语调、用词、停顿、转折、节奏等诸多要素的敏感、发现和特殊处理,它更多地与诗人个人的性情、秉赋、独特诗学趣味相关;有着诗人的诗学倾向、说话习惯和微妙的分寸感。”——上面两段、两个诗人的早年叙述,是对口语诗歌“秘密”的基本指出,这里,她具体又抽象,但却真实无伪,没有玄奥;但这些已似乎不是伊沙诗歌的用心之处了,而更像就是她的天然部分。
  有效的,享受的,阅读伊沙,是对他更为重要、更有意思的整体构成过程的有所目睹和感知:是理性对意义、可能性、结构、隐喻的适当介入,更是感性对诗人性情、气质、境界、历史的热情融入。
  
  伊沙诗歌有大严肃。有精神的绝不妥协,有不作任何微观包容的率性;没有小聪明,小性情,没有粗痞;其人性的深刻感人从来就在诗歌中,涵盖了个体品格、情操的仁善与大包容。伊沙诗歌是本真本质的言说,她以内在的坦荡率真与外在的炉火纯青,将诚实这一诗歌大问题消弥至无影无踪。他有本体精神的张扬,有自我英雄化的努力,但绝无虚伪意义的编造。他的长期的、旺盛的、永无沉闷之虞的创作呈现,首先体现的是对诗歌艺术的纯粹。伊沙是意义与光荣的存在——大意义、大光荣留给时间,有一点:伊沙是当代诗歌的最大建设者,是当代汉语诗歌的绝对捍卫者,是捍卫的反拨和推动,是推动的不可或缺。
  
  “大诗人应身处时代的中心,应有强大世界观背景的灵魂,应有抵达人类心灵的力量。”“现代史诗的建立并不能指望那些头脑健全却无能为力的诗歌庸人。诗人需要独立行动,在现代理性动力的支持下,打破集体性的恶梦循环,摒除纯感性的本能渲泄和穷酸学究的一得之见,以强列连贯的、自我把握和确立的个体生命力量,完成创造这时代精神历史的重任……”(陈超语)。伊沙令人深信:他更大的奇迹在未来——从突围到冲击,从带动到横空,一个诗人观照一个诗歌时代的图景已经显现。
  强大的诗人不需要祝福!祝福诗歌!
  
  
  2009/2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作者:黄吴123 回复日期:2011-03-06 14:46:34 
 
  文学是美好的人性
  ——读《浮世人生》读伊沙
  
  文/黄吴
  
  
  在很长时间的对当代小说的不摸不碰后,我终于又得到了一次有感动、有触动、有不断回味的小说阅读——她是《浮世人生》,是诗人伊沙“诗、言、思”形式的随笔集《晨钟暮鼓》的卷二部分,由76篇作者指称的“小品文”组成。她们是作者第一人称的现实生活叙述,故事性强,在我的阅读中她们就是最好的小说。
  
  《浮世人生》的取材是特别之处:全部来自作者个人的生活亲历,真人真事;这样的取材,于伊沙之声名而言,是置自身于无伪规则的写作,是对虚构的打破。也是《浮世人生》真实性的极大魅力之处。
  
  从《夏令营》开篇:即时、自然、崇上,作者以对一个小学生夏令营开营式的简单勾勒即直入人心;往下:《看门老头》《我的保姆》《贩熊记》《冯姨》《胡氏爷孙》《想不及格不容易》《黑孩子》《王小民外传》《坏孩子有多坏》《发工资的人》《问题夫妻的问题》《瘦了也麻烦》等等等等至全卷,《浮世人生》无一不意味过瘾,畅意非凡。
  
  如上随意列出的篇目所示,《浮世人生》通通指向最普普通通的人与事,这也是个让人感触的地方,这是她的目光:是作者对平凡生活、对平凡他人的注目。
  
  复述一个当中的“故事”——两年前的某天,作者正在校医院里打吊针,这时外面忽然传过了一阵女声的尖叫声和一些乱七八糟的脚步声,之后,有进到注射房来的目睹者跟别的就诊者讲述和议论外面发生的事,通过旁听,作者对刚才是有个女学生精神病发的事就有了点了解。——到此,就是作者写出的故事,已写完。而我想说的是她的取材,她取材的过程和方式——本来到此,这只是个简单的“听说”,并无更多的叙述之处,听过后可能也就过去了,但作者没有,他被揪住了,所以才有了两年后写出的这个《一个女生疯了》的故事。故事用语寥寥,写得生活化与随意,但一个普通女学生的个人命运之重也把读者萦绕了进去。
  类似的取材和作品《浮世人生》中有不少,她体现的是作者的注意力,而注意力——是心灵。
  
  《浮世人生》谙先锋,但更重传统,她指向的“浮世”、指向的“人生”,是一种生命况味弥散:或沉静,或轻松,不着痕迹——但朝向积极,朝向朴素。
  
  《浮世人生》体现了作者的两大才能:一是智性的才能,一是进入的才能;前是境界的才能,后是实践的才能。但表现在小说上,这就还不是我最敬佩的才能——《浮世人生》理解他人,谅解生活,其敏锐、细微的笔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温暖人心——她体现的是情感的才能!并如此强大!这才是我们时代的稀有才能。
  
  我想到了萧红,想到了呼兰河和那个跳皮的小女孩——我想说爱——爱:更多的时候她不是说出,她是爱生活,爱自己;是想念并铭记住他人;她是多情的,快乐的,也是有恐惧的;她们在文字里。
  
  在这个帖子的跟帖里我说过一句:“《浮世人生》抵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气象的极高度。”我补充一下——什么是屈原、什么是杜甫、什么是鲁迅,把他们叫爷的或不屑一顾的,如果愿意都可以读读《浮世人生》,读读她的作者诗人伊沙。但其实,这个话我没说好,我对我的传统先人其实知之不多,亦非亲近,所以我说的不是畅快话,真想说的是,《浮世人生》的作者让我想到的,是泰戈尔、是雨果、是惠特曼,他们代表了我的理解——爱;严肃;激情和创造力。
  
  还说说“清醒”——清醒,这个或是人人以为无物的问题,反映到文本上和创作上就是纤毫毕现——我说:惟伊沙醒。就简单的外部说,《晨钟暮鼓》07年出版,那么07年前写出她们的诗人伊沙,自身身处的是怎样一种惨烈(远的不说,就说这些年诗会里的“伊沙新诗发布”帖……),但《浮世人生》却展示了怎样的——价值的、态度的——卓绝与自信!再退一步说,同处人人俱在的“惨烈”,不同的眼晴又都不同的在望向哪里,望到的是什么?读读《浮世人生》吧,读读一个我们自己时代的巨子。
  
  《浮世人生》很小——很重,因有她,一睹承载人类欢乐和痛苦的当代文学就不是梦想。
  文学是美好的人性,简单的道理,借《浮世人生》复述一次。
  
  
  201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