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好文章,为口语诗鼓与呼者为我同道!
(2010-09-08 19:18:36)
标签:
文化 |
庞华
有人笑我诗
寒山子是中唐时期的“隐逸派”诗人,在他身上集儒道释禅为一体,有文化大成之象,可是一直不为诗家所重,倒为禅家口碑。纵观各类唐诗辞典、选集,即便收录寒山子的诗,也不过区区一、二首,远远不等于他的艺术成就。说起他的知名度,是我们的一个悲哀。他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突然成为“垮掉一代”、嬉皮们的鼻祖,一越为欧美青年的精神偶像。他的海外名声,不知道超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诗佛王维多少倍。我甚至认为,诗佛的称号应该是寒山子。因为他身上的佛性远远多于,也更精于王维。另一个原因就是,寒山子的诗就是中唐口语化的诗写(下称“口语诗”和“口语禅诗”)。
提到寒山子的“口语诗”写作,就必然提到他明澈的佛性。由于他明澈的佛性,才使他的口语诗充满了禅意,真正达到了“无处不禅无处禅”的至高境界,所谓解乎天地本来之道,析乎天地本来之哲,贯乎天地本来之理,达乎天地本来之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寒山子坚持“口语禅诗”的写作,有对民间打油诗、顺口溜的大量吸收,与佛禅门中普遍使用偈颂示悟有关,渐渐自然就形成了诗歌语言平易通俗的倾向,也便于记诵。寒山子最早最主动地把禅偈糅进传统古典诗歌中,多数诗都呈现了直白朴野、不假雕饰、不避俚俗、亦诗亦偈的风格特征。这样做,寒山子很清楚,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自己的诗不入流,不登大雅之堂,必会遭到讥讽嘲笑。因此,他写了一首诗: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305)
诗中,只有“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得不用典。因为,郑玄是东汉著名学者,为《毛诗》作笺解读,所以寒山子有“郑氏笺”一说。而《毛诗》正是战国末期的赵人毛亨和西汉初期的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寒山子显然是在反对诗歌故作高深,引经据典。换言之,寒山子就是在反中唐的知识分子写作。
到这里,我突然想以当代自由体翻译一下寒山子的这首诗:
有人笑我的诗
可我的诗才是诗
不用文化人
来解读
我不恨明白人少
知音嘛总是很少的
所以要我按格律写诗
不可能啊,我的毛病改不了了
等有一天碰到个明眼人
我的诗自然就会流传天下
如果这真的是一首当代的诗,我无疑会大叫好诗(我恍惚又同时听见很多当代诗人的怀疑,和看见他们的眉头紧锁)。这不仅是一首诗人自呈自遣情怀的诗,也是一首很有胆魄、宣言式的诗。其瓦解之力,秋风扫落叶也。充分表现了我在写作上的主张:“我的写作就是主流”。这首诗还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真情,豁达,坚定,热烈,富于希望的勇敢精神。这首诗没有繁复的技巧,没有奇怪的词句。有的唯是诗人的淡定,同时也表现了寒山子正处于承前启后的一种时代文化现象之中。可惜,他一直被忽略了。
而当代诗人中,“口语诗”写作先行者之一的伊沙有一首《无题》(116),极其类似于刚才分析的写作特点,且录于此: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对不起
本人是从
周遭忌火
时常烧身
方才体悟到
前领袖此语录
确实揭示出
某种邪恶的真理
此乃天大的造化
我不是灭火器
或消防员
能躲则躲
能逃则逃
实在不行
遂成火人
凤凰涅槃
从两首诗比较而读,显然,表现都是单纯的,打个蹩脚比喻,前者是湖泊,后者是奔流。两首诗的精神都是在淡定之中自我得道。我不知道冥冥之中到底如何安排的,我一读到了伊沙的这首诗,就想到了寒山子的这首诗。两个诗人之间隔着一个巨大时空,他们形成了遥相呼应之势。寒山子的诗没有题目,当然也就是“无题”,而伊沙则明确为“无题”。同为先行者,在各自时代都反知识分子写作,无疑会有类似遭遇。
对一个真正写作“口语诗”的诗人来说,尤其在中国,其实是一个难度最高的挑战。因为意味着首先就必须撕毁“诗意”。我的《断片集》在《诗意是谎言》(129)中就说过“诗意昂然实际上就是谎言昂然。是煽情。煽情往往不是真情。诗歌越来越以此而辨别真伪。”
“口语诗”就是一条盘中快要断气的鱼,就是我刚刚在烟缸子里按熄的烟屁股,就是落地电风扇还在对我吹,就是我肚子饿了我要去吃饭……哦,吃饭前我要先去冲一个凉。对“口语诗”诗人来说,“真正的传统不是书,是生活,活生生的生活(《断片集》第三十九《传统何在》)”。
本贴由庞华于2010-9-8 18:44:27在〖赶路论坛〗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