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著名诗人、作家、画家严力评《迷乱》

(2010-02-19 10:19:40)
标签:

文化

伊沙的《迷乱》

 

严力

 

迷乱,确实很迷乱,迷乱在体内外。阅读了伊沙名为《迷乱》的小说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它具有雅俗共赏的高明之处,它可以让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回味和思考。情节上的时间线条是现、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也就是说社会历史背景已经先于小说等在阅读者的头脑里了。我还想到了下面几个词能让我把阅读的感受有秩序地表达出来:性、性解放、人类的动物性和精神性。

每个人成熟之后首先面对的是天生的两性,而每个人只能占有一个性别。天生的就是永恒的,天生的问题就是永恒的问题。所以,与两性之间的互相诱惑进行搏斗常常伴随着人的大半生。超越是可能的,但超越之前与之后的价值观还是围绕两性而存在的,两性在生活中的价值依赖性由此可见。作为动物的人类,生物性的成熟过程与文明的积累不能遗传,每个人必然要整个地经历一遍,而文明的内容又是按照时代、社会体制、文化传统等等的处境进行选择或被强加上去的。中国人曾被强加过很多年,被扭曲过很多年,后遗症的来源在伊沙的小说中都有点到为止的涉及:反右、军训、严打等等。

性解放这个词很多人在使用,但是每个人的定义是很不一样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是说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里面享受性爱,可是道德在两个人之间带有感情色彩的时候绝对是虚弱的,而在交易型的过程中,则是双方自愿的买卖,在市场化的领域里,肉体、美丽和青春作为商品的推出被许多人嗤之以鼻,但是在政治领域里,这些东西早就是一直在进行的交易。所以如何利用“性”这个人类的石油来让生活运转,是全体科学家和文学家一直很注重的,当然要仔细研究分析的。我认为,《迷乱》可以算作其中某一类积极的研究,因为它是文学作品,所以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让你参与思考和研究,弄不好你也写出一篇《乱迷一气》或者一篇反方向的《二楚一清》。

虽然这篇小说伴随着中国的国情发展出来,但它从永恒的人性问题着手,让读者有机会穿过事件与时代的土层,抵达人性的矿物层。同时,对几千年来形成妇女地位的社会发展方向感到隐痛。尽管公开的还是非公开的妓女现象,都是人类历史中没有消失过的现象,这种原始的消费关系也是人类文学无法避免的题材,甚至导致不少读者对没有性爱情节的作品不感兴趣。不过,能把它说透并为读者提升思辨趣味的小说并不多,《迷乱》让我对性加深负面认识的同时,还让我想到了两性价值观中社会所给予男性的优惠,但我认为妓女这个词里面其实包含了不能自拔的男妓现象,在展现人类动物性的时候,雄性具有更原始的强度。突出雌方其实也同时突出了雄方愿意为了性爱付出一切的特点,付出地位和名誉也同时意味着名誉和地位和金钱一样是可以支付的东西。至于那些一生只与一个异性相守的爱情则充满了克制和牺牲,譬如印度的甘地和中国的弘一法师,他们同时也证明了生活的方式是文明选择的结果。而少数人的选择与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涉及法律问题。爱情的高低没有唯一的价值,不然你就不会那么欣赏007的电影了,那里的专一是对权力、智慧、体形、贵族、和平、暴力、高科技的专一和崇拜,也是可以随环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需要而动用一切暴力的专一。为什么?这就是人权还不可能高于其他一些权利的证明,也是人类还在文明初级阶段的证明。至于没有权利、智商平平、长相一般的人来说,在那样的价值观里面,只能靠幻想了,也许它就是这种幻想的产物才形成了巨大的票房。从这个角度上说,《迷乱》基本上没有这类幻想的煽风点火。不过,个人的迷乱也需要机遇、能力和条件的,除了大家都清楚的社会价值动荡和权力的腐化作用之外,个性的因素也在其中起着一定比比例的作用。

   人生价值观的迷乱与社会所处的阶段当然是不可分割的,而迷乱在其中就是让你体会什么叫做人性的矛盾和局限性,不幸地遇到一些扭曲的机会,譬如文革,在那样的气场中,我们尝到了许多平时尝不到的人性腐朽的菜肴,甚至大多数人都参与了如何更能把一系列菜系烹调坏了的比赛。再说目前中国的市场化,又是另一个新的气场,强化了人作为商品的买卖关系,当它与过去几十年所造起的后遗症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了器官型发泄之生活模式的兴起,看到了严肃诗歌作为一种思想的文明习惯迅速消失。我读到了诗歌行为在小说里所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手段。伊沙作为一个把批判精神落实到生活情节中去的作家,迷乱的渲染在小说中永远是依照人性的渠道流动的,文明与法律失效的代价所形成的情节到处可见。《迷乱》很准确地把器官在生活中作为武器与诗歌的功能并列甚至超越,也很准确地描绘着器官所带有的精神作用:亲爱的/ 亲爱的/ 亲爱的/ 为什么/ 别人只见我/ 体内的娼馆/ 而你总能发现/ 我灵魂的寺院/ 并且/ 听到钟声。

 小说主人公很长时间不动笔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能超越血肉行为的文字体会”迟迟没有出现,或者意识到总是为了反省而反省,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文学概念相比复杂的社会和人性太虚假了。或者说爱情的失落造成了价值观的改变,也让我们看到了对人类来讲,爱情是一道极为险恶的关卡,初恋与性诱惑加在一起既可以导向文明方式的爱情,也可以导向动物性的爆发和利用它来获得其它的东西。这同时也是人性与文明的一个悖论。面对这样的悖论,你只能选择悖论双方的其一,选择其中任何一方都是选择并参与真实。埋头写诗,打一份简单的工来养活自己,不参与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是一种克制形的真实。《迷乱》的主人公则卷入了挣扎与扭曲中的真实,小说中色彩最多的两位虽然都是诗人,虽然能够成为这两类诗人是有性格与生理条件的,但是人性中的复仇基因并不因为诗人而减少,只不过凸现了作为个人的力量他们不可能产生与时代直接抗衡的、常被政治文学用来渲染的超级英雄的行为,所以他们的复仇更加具体地在身边人物的身上展现出来。小说的另一个象征就是,现代诗歌的虚弱和迷乱并非市场化和政治垄断就能全部解释的,其中必须加上人性的迷乱,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张迷乱的地图:作为信仰而设立在每个人内心的首都经常变换,一会儿是理想的,一会儿是种族的,一会儿国家的,一会儿是地区的,一会儿是色情的,一会儿是金钱或权力的,当它们搅在一起的时候就没有首都了。而诺贝尔文学奖演变成一种对名誉的信仰更是一种悲剧。所以人性本身的欲望与自私构成了地图上的多处部落。诗歌本身并不是文明的保证,诗歌也可为一切愚昧的东西歌唱,甚至诗人也可以是一个行政的身份,那么诗歌就更加迷乱在形式和其他目的的漩涡中了。

小说主人公最后用两年写了一部小说和一部诗集,尽管这好像暗示了他对那段生活经历的超越,不过在没有读到它们之前,超越的结论就让它悬在那里吧,这就像中国的社会改革现实,还在摸索中进行。小说主人公轩辕平最后两年所写的东西与伊沙所写的《迷乱》肯定是不一样的,他写了什么呢?伊沙的下一步会为我们创造这种可能吗?尤其是那部诗集,如果伊沙以主人公轩辕平的感受写出一本虚构的诗集,又会是一些什么样的钟声呢?而文学传统好象还没有同意过诗集的虚构?!伊沙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沿着小孩是谁生的往下写,如果市场有足够的动力,当然伊沙也有可能拒绝这个动力。

在读完此书后,我还体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和其他行业一样,一个人在性事上能达到专业程度,需要很多时间和努力,需要心理学和对其他辅助技巧的感悟,需要机遇及健康的身体,还要在犯罪与性病的危险中穿行,不容易。而且在性事上达到专业程度的代价是否意味着抛弃了爱情,仅仅剩下肉体和器官的享受和研究?我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在性事上荒诞之后才能平稳下来的,许多医生和社会学家甚至提倡婚后适当的手淫。从人生的丰富性来讲,仅仅为了一个性器官绝对不值得放上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而且事实证明性器官的享受也会像毒品一样上瘾。但是,人性并非一无是处,隐藏在小说中的那些温情、善良和宽容的东西也时时闪现,只不过总是处在低处的位置上,为什么?回答很简单,我想那就是这本小说之所以要被写出来的原因。

 

2005.8于纽约

 

(严力:旅居美国的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画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