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第一课》(伊沙)
课前。教室门前一支烟
会赐我如何开讲的灵感
今天,在课的内容之外
我总得说点什么吧
校方倒是无所要求
可我也得说点什么
不为别的——
就为把这震后第一课
顺利上完
鼻口冒出一股青烟
度我到恍若昨日的五年前
非典——大疫弥漫的春天
在一堂将停未停的课上
那班的班长站起来
神情严峻地质问我:
“老师,您什么时候戴口罩?
您不戴口罩我们也不好意思戴
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
当时,我厉声喝止断然拒绝:
“别说了!坐下
你们想戴就戴
我不可能带着口罩讲课!”
后来,我总算没有给一班
只长了眼睛的口罩党上课
但在凉透的心中上过
到点。灭烟
步入教室。走上讲台
朝下一看——未出所料
果然 看到的是几十双
被狮子追逐着的小鹿
受惊的眸子
此班非彼班
地震不是非典
恐惧毫无二致
能不说点什么吗
我说:“今天上课不关门
把那后门也打开
大家听课别瞅我
盯住头上的吊灯
它只要一荡秋千
咱们撒丫子就跑
以百米的速度
目标——楼外的空地!”
说着,我用余光
丈量了讲桌到门的距离
不无一丝窃喜地发现
我距生命之门最近
我说:“同学们
你们可跑得快点哟
本老师可不等你们……”
下面哄堂大笑
以为我在开玩笑 (2008.5.16)
汪永生点评:
这首诗共四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两节写课前所想、所忆;后两节写课堂上所见、所说。
透过整首诗表面似乎有点啰嗦的叙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直接进入生活现场的鲜活、本色,而且可以看到黑色幽默背后的悲凉、辛酸、无奈、冷峻,它是诗趣、诗情、诗思融合在一起的一首不错的诗。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应该是鲜活。既有内容的鲜活,又有表达的鲜活。它写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第四天,可以说是反应快速;“在课的内容之外/我总得说点什么吧”,沟通了课堂内外。回忆“非典”时期的一堂课,不觉其旧,而觉其新,因为那一课的特殊性,因为那一课与当下的相似性。这种叠加的叙述增加了内容的厚度和张力,“那班的班长神情严峻”,“我厉声喝止断然拒绝:“别说了!坐下/你们想戴就戴/我不可能带着口罩讲课!”/后来,我总算没有给一班/只长了眼睛的口罩党上课”。敢怒敢言,不仅仅是戏谑,也不仅仅是严厉和讥诮,而是正直和悲悯。“带着口罩讲课”和“口罩党”,我看这是精彩的伊沙式的隐喻!想想中国教育的现状,想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精神和人格方面受到的摧残,想想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确实能让人的心“凉透”。但作者的表达是带着调侃的色彩的,是带着黑色幽默特点的。
这首诗初看起来似乎是一篇小说,只是文字分行排列而已。在诗歌文本里引进小说的元素,小说入诗,即在诗歌中有人物、环境,甚至于故事,这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当然诗歌不能止于讲一个故事,博大家一笑。诗要通过叙述来呈现“诗意”,升华生活。在叙述中,这首诗有诗性、诗情、诗思,有更大的意义包容与更广的意义取向,能让人有更多的阐释的可能,哪怕它整首诗中只有一个精警的句子,一个扎眼的意象,它,也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这首诗是抒情诗,但它是表面上的冷抒情,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热。它有着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注重的是语感和内在的韵律。
也许因为是即时性写作,这首诗也存在不足,我认为应该更讲究一点叙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