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作有新评

(2008-04-01 02:04:47)
标签:

文化

伊沙的《狂欢》


 日期:2007-12-4 作者:小村 来源: 编辑:  13
  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如果一个诗人开始写小说,那么他的小说可以拿来一读。因为,至少这个诗人小说家的文笔很好。读过伊沙的《狂欢》后,我无比佩服我老师的这句话。但伊沙小说所给我的不仅仅是伊沙作为一个小说写作者的语言。
  我无法界定这个叫做伊沙的人,或许有人说的对,他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
  作为一名诗人,胖子伊沙从大学开始就崭露头角并到处挑起事端,他让人记住了一首叫做《饿死诗人》的诗,对当年开口闭口“麦子”、“镰刀”的诗人以无尽的嘲弄。而作为一名西安某大学的副教授,他让自己的选修课堂堂爆满。作为一名杂志策划人和编辑,他让当年的《文友》杂志一纸风行,掀动风潮。而作为一名小说写作者,他敢说自己写了“中国伟大的小说”,还好书很畅销。
  而读了《狂欢》后,我认为伊沙真正爆得大名,不是他写了那首要求“饿死诗人”的诗,而是他搞了一次十差作家评选,要求解散中国作家协会,还有,还有他那个时候骂人太多了。
  那个时候他正在一本叫做《文友》的杂志做策划,和《狂欢》里的主人公冯彪在《世纪》以及《文娱》做杂志爆得大名的经历几乎一样,所以我说这里面剥离冯彪的辞职教师身份以及迷乱的生活,剩下的应该是伊沙在《文友》的历史。这点连伊沙自己也承认,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在《文友》、《法制与社会》、《西部大开发》、西安电视台等地方断断续续的有近十年的“兼职生涯”,“正是这个比较雄厚的积累让我写成了《狂欢》”。
  《狂欢》作为伊沙“大长篇小说计划”三部曲中最先出版的一部,一经面市就先声夺人,在面市很短的时间就登上了很多类型的畅销榜。在这本书里面,伊沙通过对杂志社编辑冯彪欲望之旅的描写,展现了其肉体放纵与精神成长的漫长过程,冯彪在被妻子抛弃后,身心颓废。当他意外获得工作时,与房东开始了狂热激情,并由此获得男性的信心。自此而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与女读者,同事情人等疯狂。他身陷肮脏,现实的尔虞我诈,同时用一段段疯狂情爱追逐放纵自已,在身心堕落的同时经受着成长的疼痛,最后、被自已的放纵劫杀。
  其实故事很简单,这是任何一个小说家所能驾驭的情节,不同的是伊沙让他发生在了某个杂志社,并且这个杂志社都有现实版本的嫌疑,熟悉《文友》杂志的人,甚至都能把《狂欢》中的人一个个的对号入座,里面的故事真真假假,以及现实杂志中的“十差作家评选”、“青春美文论战”、“到精神病院送奖”、小长篇《江山美人》,这些可都是真的啊。所以昨天我给某位杂志社的朋友推荐,剔除情色描写其中不乏办杂志的精明方策,当作他们办刊用的“红宝书”也未尝不可。现实中真是这样吗?我们手里所捧着的,一本本的杂志,我们曾经无限崇拜的作家难道真的是在这样的策划中产生的?伊沙通过这部小说颠覆了读者原本所固有的崇高和向往。
  当然,从语言上来说,《狂欢》也是一本“好看”的小说,作者的语言和故事的构成会告诉你原来我们的汉语如此酣畅淋漓,并不是像当下许多作家文本中所表现的那么干瘪和苍白,他会告诉你原来汉语小说也可以如此有力度,读来又如此轻松,泥沙俱下的语言和泥沙俱下的情节没有奔雷之势,却徐徐而来,阅读的过程不会让你过度兴奋,但却能保持一直兴奋。
  伊沙在《狂欢》的封面上写着:“伟大的中国小说,应该是那种深刻反映出中国复杂的当下现实和现实中人性异化的作品,应该是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具有中国质感并暗藏着中国精神的作品,应该是给读者在提供艺术享受的同时,具有着灵魂上的震撼力的作品”,那么《狂欢》是伊沙给“伟大的中国小说”自己的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