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晨钟暮鼓》后记

(2008-01-22 09:45:01)
标签:

文化

 

后记

 

 

        近些年来,我出书不少,主要是多年以来一直在写、什么都写、写得颇多之故。

        这里又是一本。

        如果按照爱我的朋友所理解的:我是把今春出版的长篇小说《狂欢》当成了献给自己四十岁生日的礼物,那么本书自然就成了我人过四十所出的第一本书——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吧?

        事实上,这是我相当重视的一本书。

正是因为思想上的重视,它也成了我整理过程最长耗时最多的一本书:在过去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成了我每日的首要工作。

之所以费事,还牵涉到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就是本书并非是那种完整性写作的单行本(譬如长篇小说),也不是某种单纯文体的作品集成(譬如中短篇小说集、诗集),它是靠着一个策划者给定的理念来编选的一本书——这个给定的理念是面对身份是诗人的作者的:“诗、言、思”。

那么,如何编成?如何编得好?就是一件需要动点脑筋的事了。我的麻烦似乎永远都不是稿子不够如何来凑,而是面对自己颇为丰厚但却庞杂的积稿与存稿(这既是便利也是麻烦)如何做出取舍最终编成本书,在此容我略做说明(但愿这是必要的)——

并置在“卷一”的是两个大东西——我指的是它们都是靠多年以来的不断积累写成的,《有话要说》指向理论,是用语录体写出的我的一个“大诗观”;《晨钟暮鼓》指向创作,是伊沙体的现代散文诗——将这两个指向不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虽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因为它们都带有明显的“诗性”,很好地体现了那个“诗”字,而且规模也很相近。

 “卷二”是一组小品文,面向“浮世”,面对“人生”,体现着一个诗人的“思”——但那“思”却又是很好地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我自以为这是很能见出作者文学功力的一卷文章——没错,我说的是“文学”,很多诗人大概已经忘记了诗是文学的一种样式(将其悬挂在哲学边缘地带的半空中)了吧?我一直愿意强调文学和文学家,先文学家,然后诗人——所以,我必须像个真正的作家那样写作,敢于直面“浮世人生”,并且符合文学规律地将它表达出来,而不是躲在书架的后面一边抄书一边写“读后感”(诗人的随笔小品一般会留给读者这样的印象)。

跟写作一样,编书也是需要灵感的,应该有神来之笔、意外之喜——我说的正是本书的“卷三”,完全是出自于业余爱好的缘故,我曾写有大量的体育随笔,甚至于做过中国的“球评家”,在编选此书的过程中,某夜我突发奇想:在那些过眼云烟的文字之中,有没有“诗、言、思”含金量的篇章?有没有值得回头一望的美文在里头?重读之下,果然,我没有让自己的灵感失望,很容易便选出了《我看世界杯》和《我看奥运会》这两大系列。事实是:在球“言”球,“言”的不仅是足球,还有这疯狂旋转的地球!有时候,“剑走偏锋”反倒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一个诗人的“思”。

好了,我想:即便是对于那些最严谨认真的读者而言,我的逐一解释也已经显得罗嗦了,而那些只愿意享受话语狂欢之快感的读者——他们才不管这些呢!

而下面致谢的话也绝对不是多余的:

一要感谢这套丛书的主编、诗歌评论家张清华教授,我们在上个世纪末的“盘峰诗会”上相识,几年来我也颇得他的帮助,这套丛书的想法他在很早时候就告诉我了,现在总算到了可以着手操作的阶段,借此我也要感谢将此美好的想法化为现实的山东文艺出版社。

二要感谢我的老友诗人、作家、画家严力先生——按照本丛书别具匠心的构成方式,他该算是我这一本的另外一位作者:本书所采用的全部油画和雕塑作品都是出自他手。严兄慷慨,拿出他自当年参加星星画会以来的全部画作的幻灯片任由我挑,而一直偏爱和欣赏严力画作(同时欣赏着他的诗歌和小说)的我,终于有了一个公开表达的机会——我从中选出本我最喜欢的,也使本书成了一本美丽的书。

我说得太多了。

 

                                            2006年9月27日长安大雨

 

        书出在即,我又有新的收获:六月欧游,机遇难得,感触颇多,遂成长篇散文《鹿特丹日志》一篇,与责编王月峰君商量:以“卷四   重磅出击”增补于后,让读者吃个新鲜!

 

                                                2007年8月2日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