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刀口漫步书评

(2007-08-29 03:38:46)
标签:

艺术赏析

 越个人,越人性——我看伊沙《中国往事》
 

刀口漫步

 

3:03,一口气读完伊沙的新书《中国往事》,夜淡了,觉也碎了,倒头便睡,心也安了。有些矫情地替伊沙感到欣慰,独独属于他个人的心灵秘语和成长经验终于和盘托出了:《迷乱》(尚未出版,网上拜读)是一个文学少年的残酷青春,《狂欢》是一个青年作家的灵与肉,而《中国往事》是一个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流离童年。作为一个“为全集写作”的诗人、作家,伊沙在写“飞了”的前沿勘探中,来了一次大踏步后退——就像一次倒带,用《中国往事》这部泼墨山水画般的新作,为自己的心灵史填补上了最初的那片空白。

我不会傻到把小说当成自传来读,但也不会聪明到把小说与自传完全隔离开来。身为最早的“80后”成员之一,我相信索索——武文革的心灵成长轨迹是属于伊沙的,更是属于和伊沙同龄的一代人的。我并不赞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为世界是有门槛的,你始终无法进入,便到死也不会有人留意,就像一些地方戏。然而我却坚信,越是个人的,越是人性的,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敞开的,古今中外任何人种都是心存善恶之念的。

《中国往事》仿佛一根导火线,引发了我一连串的爆炸联想: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对我来说,显然过了阅读年龄,而且鲜有心灵的震颤,而《中国往事》是贴肉的,因为非常“中国”,非常“童年”,非常“中国式童年”,所以更容易让我们回收记忆;王朔的《看上去很美》较之朔爷既往的语言狂欢,有些寡淡了,并显得苍白,但仍然散发着体温,而《中国往事》更有内容,血肉长在骨架上,饱满而滚烫,仿佛能嗅到袭人的体味。

继余华的《兄弟》之后,《中国往事》无疑是让我收获最多阅读快感的小说,张炜的《九月寓言》楞是扔桌上两个月看不下去,民间立场的诗人的语言才是最爽口的啊。在我跟踪追读伊沙作品的这些年中,感觉有一篇小说不经意间泄露了天机,密集呈现了伊沙的一种处世情怀,也代表了伊沙小说的整体写作基调,那就是发表在曾经的《文友》杂志上的《厄运随行》,一个冥冥中似有“预判”和“误判”的终极思考故事。窃以为,在整个“伊沙武器”的弹药库中,《厄运随行》也是不容缺席的。在赞同徐江兄所谓的“粗砺的叙事风格”之外,我发现的是伊沙心灵上潜在的一种悲观,对神秘未知的一种敬畏,一如他的一首叫《悟性》的诗所浓缩的那样:“这世界是好玩的/这世界老他妈玩我才使我觉得它好玩”。而伊沙对这种神秘未知无可奈何的悲观情愫,却在一种独特的叙事中得以消解,那就是一种直面现实的抗争,乃至恶搞:不妨在童年做个坏孩子,长大成人就做个坏男人——如姜文所言,做个“畜生级男人”。请不要误解,这不是劝人向恶,这是在大多数人的面瓜人生之外,活出自己的特质来,要想不软,就只好硬了。

罗嗦了这么多,好像还没说书呢,可像二道贩子一样复述小说内容,向来是书评文章的大忌,大伙儿可都在跟于丹姐姐学着借鸡下蛋,而我拜读《中国往事》,也是一个“偷拳”的过程,它结结实实地诱发了我赶紧开始写作自己已经构思了两三年的长篇处男作《刹那快感》的冲动——就像书中主人公(或者伊沙本人)在葬礼上碰到故人,便立即着手写作《中国往事》一样——此外,还有更具通透性的启示吗?


本贴由刀口漫步于2007年8月28日19:41:28在〖诗江湖〗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