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 文学如何烹饪记忆
|
|
|
近年读小说,能吸引我彻夜读完的长篇甚少。少有的几部中,有两部竟都是伊沙写的:一部是去年出的《狂欢》,一部是最近问世的《中国往事》。 《狂欢》是讲一个年轻人在肉欲中沉沦的故事,如果按主人公所从事的编辑职业,以及所接触的人际范围而论,大抵可以归类为“媒体小说”。《中国往事》则把目光投向了岁月,采取的是“个人编年史”的结构,从1970年主人公索索四岁写起,一出场便遭遇了母亲的牺牲和祖母病逝。以后每年一章,一直写到1979年,不少人将其归类为“成长小说”。 读伊氏小说,总能感受到一种亲切。这与他小说中那种源于生活的粗砺和原生态大有关系。那是一种仿佛从生活母体上活活切下来的、血肉淋漓的质感——因为从事过媒体工作,《狂欢》中所揭示的行业背景下的人性故事,令人读来觉得似曾相识;而因为成长的年代基本相同,《中国往事》中对主人公童年城市生活(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是西安)的描写,有不少又分明是我童年的所见所闻—伊沙笔下的生活总是太像生活! 当起初听到伊沙给新作起名叫《中国往事》时,我也曾多少有过一点好奇和担心。我太怕文坛上再出现一本“中国版《美国往事》”或是同龄人写的“《动物凶猛》”了。我们所领受的深情(或伤害)是中国所特有的懵懂式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欢乐也好,小小的原罪也好,也都带有着这片土地暧昧的品质。还好,伊沙的这本《中国往事》,证明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我看来,本土小说目前奇缺的,是那种承载了生活和生命律动的本色钙质—既不偏执于高呼悲悯,也不执迷于贩卖悲惨;既非麻木,也非不管不顾;既少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罕有宿命中惊世骇俗之重,谁能把我们的生活“淡定”地呈现出来,他的小说也就成功了一多半。 《中国往事》无疑正是这种“淡定”的小说。将一个丧母儿童的成长作为线索,是伊沙聪明的地方。所谓的“宏大”,说到头来,其实都是由一些具象的“弱小”来承担的。《中国往事》的主人公索索身上承担的,正是7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脆弱。 《中国往事》伊沙著远方出版社2007年7月版 |
作者:徐江(书评人) |
| 发表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