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锐引出话题

(2007-06-02 08:28:50)

话题
当代诗歌出现新高潮了吗?

作者:王亦晴 2007年5月31日 来源:南国都市报

  事件:“当代十大新锐诗人评选”揭晓  

  日前,由当代汉语诗歌研究中心、《羊城晚报》、《诗歌月刊》、《潇湘晨报》、红网、天涯社区等联合举办的“当代十大新锐诗人评选”,杨键、陈先发、雷平阳、臧棣、伊沙、桑克、谭克修、张执浩、胡续东、沈浩波等十人当选。

  5月26日,在海南岛东海岸美丽的石梅湾旅游度假区,举行了“当代十大新锐诗人”颁奖礼,《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何龙、《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殷海洁、诗人庞培、田禾、叶丽隽、张维、纪少飞、小引、花枪、贾冬阳及获选诗人陈先发、雷平阳、伊沙、谭克修、张执浩、沈浩波等参加了颁奖仪式,并为到会的获选诗人颁发了获选证书、奖杯和奖金。其他四位获选诗人因故未能到会。

  据主办方介绍,“当代十大新锐诗人评选”活动,旨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人诗歌创作做基本的梳理,以促进当代汉语诗歌的进一步繁荣。活动自举办以来,得到了众多诗人、评论家及媒体的支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李少君:我对当代汉语诗歌充满信心

  作为评委之一,海南省作协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声称“对当代汉语诗歌充满信心”。

  据李少君介绍,2007年是新诗诞生九十周年。“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新诗的新一个高潮已经出现。”

  “网络拯救了新诗”

  李少君认为,网络拯救了当代诗歌。一如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不再是贵族才能享用的物品;而网络,则使诗歌迅速传播开来。“诗歌是最适合在网络上流传的文体,因为它短小精悍,并且它的作者和受众群体更年轻化,离现代技术更近。现有的数万文学网站中,60%是诗歌网站。一些诗人,博客有几十万的点击量,粉丝积极跟帖。”李少君说。

  “诗歌正在崛起”

  李少君认为,如今小说正在没落,随笔保持原状,而诗歌正在崛起。有人说现在读诗的人不多,对此李少君不以为然。“他们的理由是诗集不好卖。但诗集的销量并不等同于诗歌的传播、影响。现在可以在网上读到最好的诗人的诗歌,不一定要去书店买。所以就流通来说,那些优秀诗歌比韩寒们的小说流传广泛不知多少。诗歌这种新的流通形式还不收钱。正因为此,诗歌的创作是非常纯粹的,商业意识最淡薄。”

  “有人担心诗集不赚钱,会导致诗人的生活无以为继,创作受到影响。其实,现在许多诗人都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有的甚至身家过亿。”

  “诗歌乃个人日常自我宗教”

  如今,诗歌正逐渐变得日常化、生活化。“第三代是提倡‘写日常’,现在诗歌创作本身变得日常化,很多年轻诗人经常聚会、郊游、唱和,或者独自低吟,或者在网络上互相激励、讨论、应和,很象唐朝的诗人们,一切皆可入诗。在中国,真正的诗歌写作首先就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抒发、自我升华与自我满足,这就是中国诗歌最精髓的地方。所以说,诗歌乃个人日常自我宗教。

  李少君认为,当代诗歌仍然处于其上升状态中,可以说迎来了朦胧诗第三代之后的又一个高潮。但说达到顶峰仍然为时尚早。“我个人对当代汉语诗歌充满信心。”

  新锐诗人:中国诗歌正值壮年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记者采访了几位“新锐诗人”,让他们发表看法。

  ●您怎么看待当前的诗歌创作?

  张执浩:当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标准失衡”的时期。看似混乱,其实有序。在我看来,无标准并不意味着对诗歌写作要求的降格,而是原有的价值判断体系已经失效。在这种状况下,写作将变得更加艰难,一方面诗歌的数量将以外界难以估量的几率繁殖,另一方面每个写作者都要承受被流沙掩埋的风险。但总体上来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诗人还是幸运的,因为时代本身的肌体既丰饶,又富有动感,为真正有理想的写作者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陈先发:当代汉诗创作所体现的探索精神与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上个世纪初以来的最好阶段,也远远超越了同时期其它文体的创作状态。这表现在诗歌文本的多样性、创作理念的复杂性、每一类型诗歌对汉语言的追索能力等所有可用于研究当代诗坛的“尺子”,都达到了百余年来的最大值。不能用“当代汉诗的非创作型读者越来越少”来粗暴地否定这一切,《离骚》在屈原活着时候的读者可能远比他死后的读者要少,一首诗在当下的不被广泛解读并不意味着它未来的命运,我的意思是:诗歌是社会审美能力的引导力量,它永远“超出一截”,理解并传诵它有一个过程,这也是当代诗歌的宿命。

  沈浩波:当前的中国诗歌让我想起来唐朝,就是那种好诗层出不穷,好诗人层出不穷的时代,而且正在涌现可以比肩李白、杜甫的大诗人。盛世一定会出大诗人,大时代一定会出大诗人。只是大诗人周围全是混子和文盲。人们认为那些混子和文盲更像好人,更像诗人。而大诗人看起来像个坏蛋。

  ●您的个人创作理念是什么?

  张执浩:我越来越倾向于那种直接、清晰,甚至是灵感乍现的写作。也许那种'苦吟式'的写作依然令人钦佩,但它们往往是无效的。必须把这个时代以及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原貌强加于我们自身,以此构成'条件反射式'的反弹,从中生发出来的况味才是真正具有感染力的。

  陈先发: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拓展语言的可能性:呈现语言自身之美,也呈现生命状态及当下的生存状态之美。同时,诗歌也是一种“自我教诲”。

  沈浩波:别像好人那样写诗,那太平庸;别像知识分子那样写诗,那太无能;别像文人那样写诗,那太矫情;别抒情,那太酸;别非要关怀底层--你以为你是谁呀?别像上帝那样写诗,因为上帝是照着蠢人的样子捏造出来的;别为文化和文明写诗,因为文化和文明是反诗歌的。

  一首诗,你把它的外衣撕了,看看还剩下什么,里面有没有肉和骨头,有没有淌血,有没有心跳。这是硬道理,绝大部分现在比较有名的诗人的诗,一撕开,里面是草絮。这种诗人,就是草包和混子。中国有名气的诗人,90%是草包和混子。

  ●请比较一下当前诗歌与朦胧诗?

  张执浩:当代诗歌基本上走出了“朦胧诗”的阴影。当代诗人对朦胧诗人的致敬是必然的,但任何诚实的写作者都应该看到:时代真的变了!上一个时代的经典对这一个时代也许毫无作用,只有掌握了这个时代的“经验”的人才能够长出“新肚脐”。

  陈先发:“朦胧诗”的意义在于它扮演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思想启蒙运动先导者的角色,拿它来与当前诗歌创作怎么个比较?就像拿上游的河段与中游的河段比较,比什么?是比'河的宽度'还是比“水量的多寡”?简单化地类比没有太大的学术意义。

  沈浩波:跟现在最好的诗人———比如我,比如伊沙,比如杨黎相比,朦胧诗只是发育不成熟的孩子发出了几声尖利的叫声而已。我们写的是壮年之诗。中国诗歌在今天,正值他的壮年!

  十大新锐诗人简介

  杨键:生于1967年,曾当工人,亦研佛教,自1986年起专心习诗,现居安徽马鞍山。代表诗作有《一座被废弃的文庙》、《母羊和母牛》、《在报国寺度过1999年冬至》、《冬日》、《暮晚》、《上坟》等。

  陈先发:生于1967年,男,安徽人。著有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现供职于新华社安徽分社。

  雷平阳: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现居昆明,任职于云南省文联。 出版过专著散文集《风中的群山》《云南黄昏的秩序》和《画卷》、《普洱茶记》。

  臧棣:生于1964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有《里尔克诗选》等。

  伊沙: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代表诗作有《车过黄河》、《唐》等。

  桑克:生于1967年,黑龙江人。著有诗集《午夜的雪》、《无法标题》、《泪水》、《诗十五首》等。

  谭克修:生于70年代,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明天》诗刊主编,湖南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诗集《三重奏》等。

  张执浩:生于1965年,湖北荆门人,现居武汉,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去动物园看人》,及长篇小说《试图与生活和解》、《天堂施工队》等。

  胡续冬:生于1974年,重庆人,诗人、教师、专栏作家。现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沈浩波:1976年出生,江苏泰兴人。现居北京。诗人,书商。2000年与朋友一起创办民间诗歌同仁刊物《下半身》。著有诗集《一把好乳》、《心藏大恶》,并曾主编2004年度的《中国新诗年鉴》。

查看作者近期的新闻作品:王亦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