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名为《诗歌现场》的刊物
刘春博客
http://liuchun74.tianya.cn/
今天收到朵渔主编的《诗歌现场》。阅读时间不长,感慨倒不少。好些我没有听说过名字的诗人出现在这本刊物上,他们的一些作品就像针一样,刺得我微微疼痛。
按理说肌肉被针刺了会感到尖锐的刺痛的,我为什么说是“微微疼痛”呢?那是因为这些作品尽管有一些新鲜,但还不足以令人对它们刮目相看,我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的新东西。一个现象是:有的诗人自以为新鲜,却不约而同一窝蜂地挤老路——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是新路。比如他们喜欢叙事,说得确切些,是喜欢记事。文笔好的,还显得比较冼炼,至少在外型有诗的模样;文笔稍差的,无异于把一个事成段写出来,然后用回车将其分行。用一整首诗歌“记事”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要成就一手好诗,那么就得懂得如何规避潜藏其中的危险:如果诗歌语言拖沓,所叙之事不精彩,无法给人回味的余地,那么这些文字作为诗歌(或者说作为好的诗歌)存在的可能性就相当可疑。在这本刊物里,伊沙的三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例证。在我个人看来,这三首诗彼此间的质量相差甚远,如果给它们打分,那么前两首的分数加起来都没有第三首高。和前两首相同层次的作品不仅在伊沙本人的作品中不鲜见,在诗坛上也比比皆是,但第三首《春天的乳房劫》却是近几年难得的佳构,语言干净利落,内容非常撼人——注意,是“撼人”不是“感人”,我觉得这首诗达到了震撼人心的程度——它让人看到了伊沙尖刻的面孔够温柔的一面。无论诗歌是不是写实,这些句子如果被伊沙的“敌人”们看到,也许他们对伊沙的憎恶会减轻不少。也正是这样的诗歌,展示了一个实力诗人与更年轻的新锐口语诗人的区别。我们的视野中不乏有冲劲的诗人,这些诗人也能不时写出一些惊人之句,但是他们还是太孱弱了,只能发不能收,说到底,要成就一首好诗除了天分,还需要经验——不仅是文字经验,还有生活经验。
总的说来,《诗歌现场》是一本漂亮的刊物,无论是刊物的脸面还是作品,都看得出编者的努力。从刊名看,编者希望能够表现出当前诗歌的状况。但是也正如朵渔在后记中所说的,虽然诗刊名为“现场”,但读完了稿子,却对何为“现场”愈加迷惑了。我相信并且理解朵渔的疑惑,因为实际上,诗歌是没有现场的,只有“诗坛”才有现场(比如本期刊物有一部分论争实录就很给人“现场感”)。除了那个把诗歌等同于顺口溜的年代,诗歌永远应该是多向度的,只不过有时候某一种写作可能会领一段时间的风潮而让人误认为它代表了“现场”而已。因此,想用一本刊物来概括当下所有写作的向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刊物能够做的,只是展现各位编委视野中的好诗。同样,作为群体的诗人也不能涵括整个“现场”,那种因为内心虚弱而有意识地集合起来的诗人无论显得怎么纯洁和正义,也难掩内心的功利与狂躁。只有个体的、特立独行的诗人才是一个个现场,他们互不交叉或者偶尔贴近,但他们的面容清晰可见,绝不互相混淆。如果把这些诗人集中起来——不是聚集到某某“派”、某某“道路”和某某“写作”的大旗下,而是在“相聚一堂”的同时尊重他们各自思想的独立性——也许能接近“现场”的真谛。由于《诗歌现场》十余位编委(本人以及江非等朋友都是该刊编委)风格各异,交往面也有区别,他们推荐的作品的确较大限度地体现了时下诗歌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春天的乳房劫》
在被推进手术室之前
你躺在运送你的床上
对自己最好的女友说
“如果我醒来的时候
这两个宝贝没了
那就是得了癌”
你一边说一边用两手
在自己的胸前比划着
对于我——你的丈夫
你却什么都没说
你明知道这个字
是必须由我来签的
你是相信我所做出的
任何一种决定吗
包括签字同意
割除你美丽的乳房
我忽然感到
这个春天过不去了
我怕万一的事发生
怕老天爷突然翻脸
我在心里头已经无数次
给它脆下了脆下了
请它拿走我的一切
留下我老婆的乳房
我站在手术室外
等待裁决
度秒如年
一个不识字的农民
一把拉住了我
让我代他签字
被我严词拒绝
这位农民老哥
忽然想起
他其实会写自个的名字
问题便得以解决
于是他的老婆
就成了一个
没有乳房的女人
亲爱的,其实
在你去做术前定位的
昨天下午
当换药室的门无故洞开
我一眼瞧见了两个
被切除掉双乳的女人
医生正在给她们换药
我觉得她们仍然很美
那是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本贴由刘春于2006年10月25日21:29:10在〖扬子鳄〗发表.
刘春博客
http://liuchun74.tianya.cn/
今天收到朵渔主编的《诗歌现场》。阅读时间不长,感慨倒不少。好些我没有听说过名字的诗人出现在这本刊物上,他们的一些作品就像针一样,刺得我微微疼痛。
按理说肌肉被针刺了会感到尖锐的刺痛的,我为什么说是“微微疼痛”呢?那是因为这些作品尽管有一些新鲜,但还不足以令人对它们刮目相看,我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的新东西。一个现象是:有的诗人自以为新鲜,却不约而同一窝蜂地挤老路——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是新路。比如他们喜欢叙事,说得确切些,是喜欢记事。文笔好的,还显得比较冼炼,至少在外型有诗的模样;文笔稍差的,无异于把一个事成段写出来,然后用回车将其分行。用一整首诗歌“记事”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要成就一手好诗,那么就得懂得如何规避潜藏其中的危险:如果诗歌语言拖沓,所叙之事不精彩,无法给人回味的余地,那么这些文字作为诗歌(或者说作为好的诗歌)存在的可能性就相当可疑。在这本刊物里,伊沙的三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小小的例证。在我个人看来,这三首诗彼此间的质量相差甚远,如果给它们打分,那么前两首的分数加起来都没有第三首高。和前两首相同层次的作品不仅在伊沙本人的作品中不鲜见,在诗坛上也比比皆是,但第三首《春天的乳房劫》却是近几年难得的佳构,语言干净利落,内容非常撼人——注意,是“撼人”不是“感人”,我觉得这首诗达到了震撼人心的程度——它让人看到了伊沙尖刻的面孔够温柔的一面。无论诗歌是不是写实,这些句子如果被伊沙的“敌人”们看到,也许他们对伊沙的憎恶会减轻不少。也正是这样的诗歌,展示了一个实力诗人与更年轻的新锐口语诗人的区别。我们的视野中不乏有冲劲的诗人,这些诗人也能不时写出一些惊人之句,但是他们还是太孱弱了,只能发不能收,说到底,要成就一首好诗除了天分,还需要经验——不仅是文字经验,还有生活经验。
总的说来,《诗歌现场》是一本漂亮的刊物,无论是刊物的脸面还是作品,都看得出编者的努力。从刊名看,编者希望能够表现出当前诗歌的状况。但是也正如朵渔在后记中所说的,虽然诗刊名为“现场”,但读完了稿子,却对何为“现场”愈加迷惑了。我相信并且理解朵渔的疑惑,因为实际上,诗歌是没有现场的,只有“诗坛”才有现场(比如本期刊物有一部分论争实录就很给人“现场感”)。除了那个把诗歌等同于顺口溜的年代,诗歌永远应该是多向度的,只不过有时候某一种写作可能会领一段时间的风潮而让人误认为它代表了“现场”而已。因此,想用一本刊物来概括当下所有写作的向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刊物能够做的,只是展现各位编委视野中的好诗。同样,作为群体的诗人也不能涵括整个“现场”,那种因为内心虚弱而有意识地集合起来的诗人无论显得怎么纯洁和正义,也难掩内心的功利与狂躁。只有个体的、特立独行的诗人才是一个个现场,他们互不交叉或者偶尔贴近,但他们的面容清晰可见,绝不互相混淆。如果把这些诗人集中起来——不是聚集到某某“派”、某某“道路”和某某“写作”的大旗下,而是在“相聚一堂”的同时尊重他们各自思想的独立性——也许能接近“现场”的真谛。由于《诗歌现场》十余位编委(本人以及江非等朋友都是该刊编委)风格各异,交往面也有区别,他们推荐的作品的确较大限度地体现了时下诗歌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春天的乳房劫》
在被推进手术室之前
你躺在运送你的床上
对自己最好的女友说
“如果我醒来的时候
这两个宝贝没了
那就是得了癌”
你一边说一边用两手
在自己的胸前比划着
对于我——你的丈夫
你却什么都没说
你明知道这个字
是必须由我来签的
你是相信我所做出的
任何一种决定吗
包括签字同意
割除你美丽的乳房
我忽然感到
这个春天过不去了
我怕万一的事发生
怕老天爷突然翻脸
我在心里头已经无数次
给它脆下了脆下了
请它拿走我的一切
留下我老婆的乳房
我站在手术室外
等待裁决
度秒如年
一个不识字的农民
一把拉住了我
让我代他签字
被我严词拒绝
这位农民老哥
忽然想起
他其实会写自个的名字
问题便得以解决
于是他的老婆
就成了一个
没有乳房的女人
亲爱的,其实
在你去做术前定位的
昨天下午
当换药室的门无故洞开
我一眼瞧见了两个
被切除掉双乳的女人
医生正在给她们换药
我觉得她们仍然很美
那是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本贴由版主于2006年10月26日 09:03:20修改过
刘春的刘,刘春的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