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个人了解了自已他就有能力了解众人,一个人写好了一篇文章他就有可能写好其余的文章,一个人写成功了一首诗他同样可以将其它的诗歌写好,一个人写成功了一个长篇,另外的长篇他一样可以处理得恰当.换言之,一个诗人的一个散文写的一塌糊涂他的诗我不读就知道有问题,一个诗人的小说写的错误百出他的诗也一定病体恙恙,一个诗人说诗前言不对后语他的诗就真是活见了鬼.
我曾说过,批评伊沙一定要联系他的小说(特别是短篇,我个人以为),杂文,答记者问及相关的诗歌活动来统筹观察,背后的思想根据就是上述所言.
用教育界的高人的话来说,大学四年只是训练一个思想方法,具体的专业方向不是任务.由此类推,我很难相信一个好诗人散文一塌糊涂,我也很难相信一小说写的不忍卒读的人写的诗能好到那里去.某些人说某某二流诗人写出了一流小说,或者反过来,我认为这都是鉴赏力有问题或审美视野不够宽泛的结果.
(上述的泛指,我都有足够的真人举证.)
5,批评诗人伊沙,
心中要先有作为人的伊沙;同样学习或模仿诗人伊沙,心中首先也要有作为人的伊沙.
近年有某些人,某些诗歌团体,或以诗歌代言人,或以师承,或以同道者,或以语言风格,或以个性,或以生活态度,或者干脆以轻薄反讽的气质和伊沙貌合神离地搭上关系.这好一似刘晓庆女士的那句名言,我是一块肉,谁都想咬一口.
但我要说这都是表象,画虎不成反类犬耳,学英雄不成反类小丑;正气或绿林老汉气,洋溢在词语和声音里,而血管里流的全是下流和下作.好一似和伊沙一起闹诗歌革命,就是阿Q赶孙文的革命.这将是百年之后伊沙不堪回首的地方.
我重复于是坚一句话,伊沙不可复制,不可模仿.
一个人的真实性,就在于这一个人和别人的不一样.鲁迅爷为了同胞兄弟可以牺牲一切,我们凡人能够做到将收入全部交给弟媳管理吗?伊沙诗里的那股绿林气,必然无法渗进一些酸文人的血管里.许多人对性情的理解太游戏化.真实的性情中人在于长年累月于柴米油盐之中,有耐心,有同情心,有宽容大肚之心.
6,伊沙和鲁迅一样传统,生活细节上的克已复礼的传统.所谓大悲悯,大悲痛的人,他解放了别人,往往更多地是压迫着自已.然后他才能一惯地写出脚实地的人之常情和人之真情.
伊沙的诗在许多人看来,不注重诗意(即我管见的写诗不像诗),不注重修辞,不大计较于炼词敲句,不注重一种所谓的语言的炼金术,不注重一种几何图化的浪漫的情调,不注重一种诗人和诗歌身份的纯粹和守业如玉.
这里敝人丢开艺术本身的争论,因为我不太自信.试比较一下鲁迅杂文诗和伊沙口语诗.前者面对精神本质世界的朴实叙述和后者面对物质现象世界的朴实陈说,语感有惊人的一致性.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在伊沙这里进化一步,是诗到语感为止,诗到口气为止.这个话题,将容另一个文章来细说.
所谓眼前风景口头语,皆是诗家绝妙词,从方向上来说,伊沙是一面旗帜.
那么伊沙的传统具体在哪里呢?那就是道德.
近年伊沙的诗越来越突出公共道德的宣传和人情关怀.只要是真善美的,一个腰如东瓜的女人和一个貌若天仙的歌星,在伊沙的笔下都将得到礼遇和同情.
九十年代的伊沙和最近的伊沙最大的区别是,他已经从一个生机勃发的愤青转变成一个"道德教授".这个伊沙骂了好多年的名词,他现在想努力还原它的本色.
于是,伊沙成了我笔下的"沙老".
这也是我曾经说的,也许伊沙不甘心做一个所谓的诗人,因为他认为做一个传统中的纯粹的诗人已经难以解决生活中急须解决的许多更重要问题.
于是他放弃了诗歌中的某些他本能容易完工的元素,而添入了物理人生中急迫需要化解的障碍.
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就带来他近年的日常叙事取代早年的精神现象的解释.许多小读者如同对北岛的阅读一样,对伊沙有同样的落差,鼓欢诗人早年的艺术性精神性的东西,却不料诗人在人到中年之后,对现实生活有另外意义的看重,于是转换方向去完成新的布道和拯救!
这是我们对诗歌和诗人和生命和社会应该合局观察的地方.
(待续)
本贴由古河于2006年6月05日08:04:06在〖或者诗歌〗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