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长篇小说《狂欢》 |
献给伊沙:一部男人的心灵史——我看《迷乱》和《狂欢》
一部男人的心灵史——我看《迷乱》和《狂欢》 刀口漫步
当王小波成为绝唱,王朔遭遇难产,石康越写越水,中国当代小说,到底还有多少能看的东西?——对于我这种近乎偏执地追求着阅读快感的正宗文学青年来说。好在伊沙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接过了“接力棒”,“在通往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沈浩波语)。 去年在红袖添香文学网站,心旷神怡地拜读电子版的《迷乱》时,感叹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童话”,现在心潮澎湃地捧读《狂欢》,不得不再次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曲“现实主义”的“挽歌”。而两部小说放在一起,几乎构成了一部男人的心灵史。 我一点都不怀疑这两部半自传小说的文学价值,周平和冯彪正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绝无仅有的真实的当代青年形象,他们俩其实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二十岁和三十岁,一个活生生的,率性而为而又不乏心灵反思的有志(文学之“志”)青年。我不能说他就是二十岁和三十岁时的伊沙,我更想说,他就是二、三十岁时的我们自己——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们(如果我也能忝列其间的话)。 《迷乱》刻画了文学爱好者周平的身体与心灵的成长历程,以及“秩序井然”的所谓的“文学圈”里的诸多操蛋事儿;《狂欢》则讲述了一名青年作家名、利、色“收获颇丰”的奋斗故事,还有“文化圈”里的勾心斗角与声色犬马。——开个玩笑,《狂欢》完全可以像当年的《厚黑学》做了“官场指南”一样,当作杂志同仁们办刊用的“红宝书”,其中不乏办杂志的精明方策。相比之下,《迷乱》充满诗意,是我眼中的黄金,《狂欢》充满了叙事的快感,密集而干燥,是我眼中的白银。而我更偏爱前者,据说它让伊沙写得脑袋上出现秃斑,心脏出现早搏,无疑是拼命之作。 熟悉《文友》杂志的朋友,阅读《迷乱》时,恐怕都会暗中发笑,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是谁,其中假假真真的故事,结合到那些原型身上,更有意外的乐趣。我就没事儿偷着乐吧,不必傻啦吧唧地抖搂出来了。不知道《文友》、“十差作家评选”、“青春美文论战”、《到精神病院送奖》,以及小长篇《江山美人》,就不是真伊妹(迷)儿呀! 但还是要提醒一句:看惯了琼瑶阿姨的言情剧的朋友慎读此书,里面可没有一段痴人说梦的绮丽爱情。有的,只是让人心痛而胆寒的血淋淋的现实,如果你能够接受一种现实的活法,而非在童话故事中不愿长大的话。 伊沙在封面上所解释的“伟大的中国小说”,在我心目中,还有另外的理解,结合《狂欢》来说,那就是真实地记录下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以及国民情感、心灵发展的历史。什么都不必再多说了,我已经在这两部小说中,感受到了一种“圆满”,一种身为当代作家,真正为这个文学圈子尽职尽责后的“圆满”,期待伊沙的第三部长篇——《中国往事》的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