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议《大数据》之 "中西逻辑差异"

(2013-12-03 10:11:12)
标签:

魏延政

大数据

中西逻辑差异

杂谈

分类: 也谈IT
解释一下前次提到的correlation和causality的区别,表面上二者是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意思,但在逻辑上,西式思维对此二者的关系界定很明确严格,而中式思维相对模糊。
举例说明,亚马逊、淘宝的推荐系统用的算法叫collabotative filtering,意思是A和B有非常相近的喜好和购物倾向,如果A买了某物,系统就会把此物推荐给B。中式逻辑常常会这么说"因为A喜欢所以B也很可能喜欢",这就成了causality的逻辑关系,而事实上B买不买此物并不取决于(因为)A是否买了此物,而是取决于(因为)B本身是否喜欢是否需要此物。虽然我们知道"相关性"≠"因果关系",但我们汉语表达往往不像英语那么严密,也就常常无意识的把相关性模糊的表达成了因果关系。我读博士时就曾经常常这样给我老板叙述各种东西,得到的反馈是一连串的"but why",我总认为我解释得无懈可击,对方却总觉得我很ridiculous。事实上,他们西式逻辑是严格区分correlation和causality的,对他们表达上述例子,就不能用因果关系表达A和B的关系。
由此,一个重要的问题产生了,由于中式逻辑在correlation和causality上的相对模糊,我估计不少国内的习惯了概率统计和精确思维的数学爱好者会对大数据的第三个特征"correlation"很不以为然,认为大数据无非还是建立在概率统计上的因果、公式、函数这些逻辑关系,而看不到correlation翻译成中文后丢掉的西式相对严格的逻辑含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看到英文原版的correlation和causality就知道中文版一定翻译得一塌糊涂。因为我在更多的中西式逻辑差别上犯的错,曾经在IEEE/ACM的学术杂志以及会议上发表论文时反反复复被挖掘出来然后纠正过来。不洞察这些中西式逻辑差别,在国际上做生意、做学术、甚至一般沟通,都会发生如下情形,你觉得你很有道理,对方觉得你没道理。所以我总建议能读英文原版就读英文版,去理解西式的文化历史生活思维。在国际化的今天,不能只停留在我们自己的思维和生活环境中,还要掌握对手的方方面面。
入木三分源自中国书法,读西方原著也需要有入木三分的功力。希望我有朝一日能达到这个功力。读梁漱溟发现他

http://s2/mw690/001krjPpgy6EHiE28JH21"中西逻辑差异"" />

http://s3/mw690/001krjPpgy6EHiEmAsWe2"中西逻辑差异"" />

在一百多年前那个闭关锁国环境里、且一生从未出国的情形下,自学英文且能掌握非常多的英文背后隐藏的诸多西方文化深层含义,对大师佩服之至。
再想到最近热议的高考和中学教育要降低英语的考分和教育比重,在国际化的今天,简直是逆历史车轮而行,这和闭关自守有什么区别?等到商业学术一败涂地了才发觉自己缺了点什么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