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浸会大学文洁华教授文章繁体版刊于《澳门日报》简体版刊于《新女学周刊》

(2013-11-12 22:21:31)
标签:

杂谈

拥抱日常生活  品鉴生存美学

——读荒林学术新著《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文洁华

(文洁华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主任)

 

近年关于日常生活美学的书籍陆续在西方出版,包括曼杜基(Mandoki)的「日常美学:如实性,文化与社会身分的把戏」,还有美国日裔学者Yuriko Saito的「日常美学」一书。此等近作提倡的是美学的解放,认为艺术与感性表现在西方传统美学的论述里受到制肘,只能生产「恰如其分」的作品。作者们相信讨论日常生活里形形种种的美感,不但使我们能在更广阔的感性天空里得到乐趣,且能冲破向来只附属于西方知识论分支的美学讨论,达到美学的真正目的:“守护生活的素质,尊重人类和感性情操。”我们总不能只是讨论分析美学而忽略了窗外的风景,台上的佳肴美点,衣物洗濯后的香气以及床席的柔软,把每天的生活经验视为琐碎、无聊。Saito甚至把日常美学称之为“绿色美学”,显见是别有用心。

 

因而喜见中国学者荒林的新书《日常生活价值重构》的出版。荒林是文学批评家,女性主义学者,其自身亦是一位文学创作者,在国内推广《中国女性主义》思考不遗余力。新书指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危机跟西方之不同,自然是因为中国历史在上世纪的风起云涌,以及中国人内心里对安稳和趣味丰富的日常生活的寄望。但回到日常并不就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途中还得参与新中国在极速变迁中欲望、权力争斗与价值失衡的障碍赛。

 

荒林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跟福柯的话语理论挂钩,特别提及话语理论对性别在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里的启发。除了重提知识与不公平的权力关系,以致男女说话大不同以外,亦提及女性在男权文明体制下的生存美学,如何在公与私的二元对立下转移至日常生活。尽管公共空间将妇容妇工女红边缘化,但个中构成的知识与乐趣形成了女性生存的韧力带。荒林恰当地引述了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的语句:“发身、月经、性欲的萌动、怀孕、生育与绝经;整个女性生活系统形成一种必须隐瞒的生活习惯,也伴随着极为复杂的程序和学问,衍生了女性团结一致的强烈情感。”我想起了“体性主体”(Embodied Subject)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是一项身体性而非纯思想性的过程,其中包括个人的欲望和人际间的爱恨情仇。此等「前哲学」的体会,才是主体理性思维的先验条件及基础。体性存有的问题,源自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批评,并认为知识的确立,正如我们的性别身份,跟广义的政治架构及社会价值有着内在的关系。

 

荒林在书中特别提到三次女性主义思潮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十九世纪末女性主义思潮要求把女性从日常生活世界解放出来,吴尔芙的著作便是一个好例子。二战结束后欧美急于重振生活及补充人口,难免歌颂幸福的家庭主妇以及她们丰满的体态,并以家庭及其生活作为回归的新阵地。荒林正确地指出到了消费年代,女性正以身体的修饰、休闲与家居等找到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日常生活也成了多元社会喜欢改造和谈论的焦点。荒林引用了不少西方重要与具影响力的性别理论,把对日常生活的讨论放在西方历史以及中国当代国情的脉络来讨论,并恰当地引述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使我们在重温中国女性文学经典之余,对日常生活这个常被边缘化以及当作消闲读物的重要课题,以权力架构及建构论的角度重新思考。

 

作者提醒了我小时候的身心灵,如何只有日常生活与日常性(Everydayness)。那时自主权范围狭窄,能力和权责都非常有限,周记里记写的全都是日常。“周末我们家到浅水湾,我和妹妹在海水里浸了两个小时。”但记得教科书本上也写着:“舅父和姨母从澳门来了香港,送给我们螃蟹和蚝油。”也是关于日常。香港人爱谈日常,跟殖民地的生活空间,不无关系。同意荒林说日常生活的谈论不只富哲学性,也是重要的政治课题;正如她举新马学者列斐伏尔重视日常生活与国家,生产技术以及阶级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其中的矛盾、张力的错综复杂。荒林说日常生活是基本需要与附加的欲望,自然与人为、严肃与轻浮,公与私的交汇。我想那不妨再加上雅与俗等品味于日常生活里的讨论,正如关于“日常生活美学”的书籍,在不同的文化脉胳里相继出版。

 

性别的是书重要的政治课题。荒林说社会论述把日常生活的事务设定给女人,而又以定义男人的价值取向说高低。我想起香港人称日常生活的女专家为“师奶”,活跃于公共空间者为社会贤达。同意荒林说当男人像女人一样关注及熟悉日常以及内里重复的常规时,可能会比女人要当“社会贤达”更易引起不安。而女性的日常,包括周期与身体的禁忌,早已形成了她们对自然与生存的知识。

 

作者说日常是人生的竭息所在,是人重新获取生活力量的滋补站,我想不只是理论之言,而是能被体会到的实实在在。因此,家园作为日常生活的平台不能被毁坏,毁坏了是一项重创。日常生活既被建构,也如福柯所言,是生存的美学。

 

无可置疑,这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荒林的学术专著《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是一部具系统性,亦同时把女性主义批评在国内推进一步的力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