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感动
(2013-01-13 16:27:52)
标签:
杂谈 |
再飞回澳门时,北京还在心中温润。
此次回北京,遭遇最冷的元旦,然而,也许是零下十几的缘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或许被冻死,或许不能扩张有活力吧,总之,竟然觉得空气比之前飞回北京的感受,要清爽一些。
北京的地铁又开通了二条。在地下穿越北京,有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选择了人群密度最低点的晚上,出口寒风凛冽,又一次体验到科技仍然是解救城市困境的英雄。它把人类驱赶到城市,还将让人类安心于城市。我在地下鼠行的时候,有一种秘密的探险的愉悦,出洞之处,便是我的家园。
在北京呆的时间很短,只看望了很少的长者,余的时间都在陪母亲。母亲还是很孩子气,这使她老而可爱,家里充满温馨的氛围。她为自己的自传设计了一个七彩的封面,后来同意采用我选择的杂色,看上去像草地又像回忆,并有一种时间的旧貌与生命的沉淀。她坚持说普通人的真话,拒绝出版社提出的修改往昔岁月故事的意见,对自己的小书满怀期待。
我第一次到《北京文学》。它的悠久历史和骄傲,在楼下大厅四尊微笑的主编头像雕塑上凝结着;楼上的刊物纪念专号,记录着那些著名作家在这儿发表的成名作,如我的好朋友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就在其中。
主编杨晓升先生自己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对于有作家潜质的年轻人尤其珍视和扶持。我们一家和他的友谊可说悠久又淡雅,因为我竟然是第一次来看望他,而他对于我小小女儿的帮助,是在我们从来没有认识的时候。多年之前,我女儿还是小学生,初生牛犊竟然把自己的科幻小说投稿到了《北京文学》,而小说竟然到了主编杨晓升先生手中,可能是小朋友奇异的想象力的缘故,主编先生舍不得退稿,小小说发表出来了,接着又被小小说选刊转载了。这时候,我接到主编先生电话,说他车路过我们家附近,带来了小朋友的样刊和稿费。作为母亲的我,当时感动得不知如何言谢。主编先生很快走了。我后来想,应该表达一下他对于年轻一代关心的敬意啊。于是,把我在美国访学时拍摄的一幅风景制作成小作品,寄去给主编先生了。
随着女儿不断考试升学,加之我自己工作忙碌,不仅没有再与主编先生联系,寄出的摄影小品一事,我自己也忘记了。没有想到,此次,也是第一次到主编办公室,竟然看到了我的摄影作品。就像当初主编先生亲自给小朋友送来样刊稿费令我感动一样,我一时觉得北京竟然如此美好,理解了那些向往北京的怀才在胸的人们。在红色的树林里,有两座安静的小屋,右侧的小屋前,有一辆银色的小车宁静停泊于满地红叶之间。这就是我简单的摄影作品。也许在寒冷的北京,它的明亮温暖和宁静,是自然的祝福。
带着数本《北京文学》回家,母亲立刻把刊物接到手里。她又多了一样阅读物。她打开莫言专号就专心致志看起来。我却在想,应该把我的摄影爱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