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婚姻经济学:在富裕之梦与创业之梦之间
(2010-04-12 15:55:45)
标签:
杂谈 |
由广州市妇联主办的广州地区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在大学城广大商业中心隆重开幕,并首次发布《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其中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超过总数的一半;57.6%则愿意选择 “潜力股”结婚对象。
既然是在商业中心进行女大学生价值观讨论,得出如上的调查结果在我看来是情理之中。以商业尺度看,资本积累对于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都必不可少,愿意嫁给富二代者,商业头脑清醒。她们也许没有把感情放在第一位,财富之梦和创业之梦置之首选却也并没有错误。如果从商业角度对男大学生做同样问卷,我猜想愿意娶“富二代”为妻的男性比例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可持续富裕,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应该都是美好愿意和理想。以此为耻的人,或者有某种原因吧!
而且,似乎也明白“富二代”有限,在中国真正的“富二代”有多少呢?通过自己创造获得财富传承给二代,二代需具备足够优秀才干才能进一步保持竞争力和增值财富,这样的“富二代”中国又有多少呢?从国家持续富裕和发展的宏大愿意,我们盼望这样的富二代越多越好。如此期待能够跟进国际竞争局势,于国于民都不是坏事。如果女大学生们真正理解个人在财富资源格局中可以做出的作为,她们的选择倒不仅是个人经济利益选择,也是时代助动所为。在唯经济主义的时代,真正令人担心的并不是更多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 ”,而是谁才是真正的“富二代 ”?嫁给“富二代 ”之后能够有何作为?
倘若是这样的疑问获得了解答,爱情是对于优秀的选择,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嫁给“富二代 ”的理想。
同样,愿意选择 “潜力股”结婚对象的女大学生们,更是比较清楚地呈现了对于男性创造力的择优原则。如果说她们把经济学中的资源开发和资本增长运用到婚姻选择之中,也体现出了她们对于驾驭风险的自信。
久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之说,讨论者常常认为这是女性遭遇歧视或者由于社会过于歧视女性而导致。与其把它放在讨论歧视的复杂语境中,一个更加容易分析的语境却是:当代的婚姻经济学。婚姻经济自古是男权主导的经济。女性以性和生育这一身体资源交换生存生活的物质资源。但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生存生活之外的创造性资源和享受型物质越来越多,女性的性和生育资源也获得了与传统不一样的认识。同时,现代女性多半已经具备自己解决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仍然以男性为主导的现代和当代经济是竞争型经济。男女之间的婚姻经济由此也发生了与传统不一样的变化,婚姻中经济合作取代了女性完全依赖男性生存的旧式生存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婚姻语境中,所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之说,仅是一种经济比较之说,不包括感情比较,也不包括自由比较,更不包括成就大小。
我们很难说一个干得好的女人不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人,我们也很难说一个嫁得好的女人一生就会幸福。然而,在婚姻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婚姻合作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比一个人的经济收入高,的确具有可比性。当然,这只是经济学的短期效益,因为一份事业的长久成功和价值评估是无可估量的。
然而,目前女性遭遇歧视或者社会过于歧视女性的现象的确比比皆是:女性找工作难,女性被迫比男性提前退休,女性晋升难上难,凡此,不能不导致女性被迫把主要价值目标移向婚姻经济学,甚至向传统婚姻寻找生存的安全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当代女性并没有把婚姻经济学当成唯一生存学,她们其实是在富裕之梦与创业之梦之间筹算,她们在严峻的生存考验之中,成为了婚姻经济学的精致计算家。由此,她们也带来了当代男性生存严重的竞争压力——她们在婚姻领域中对于经济男性的选择,导致了男性在婚姻市场的两极分化格局。细心的人一定注意到,反对女性选择富裕男性的往往是不富裕的男性,这样的事实也许意味着,当我们深入分析女性婚姻经济学,我们会发现,即使在女性曾经被动的婚姻领域,如今,女性的主体性也在发挥重要作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纯经济比较说,如今可能会杨澜被提出“提好事业和婚姻两桶水”所取代。
如果社会不改变女性就业难、晋升难和同龄退休问题,已经获得现代主体意识的当代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大学生,可能利用婚姻经济学将男性自身带入更加严酷的生存竞争格局,其后果必然导致性别生态环境的破坏。
良好的性别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朝向这样的目标:女性和男性都获得在社会空间实现平等就业、晋升和退休的机会,及此而来的平等创造财富机会,最终男性和女性都可以不利用经济学选择爱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