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在元教授疾病的隐喻 

(2009-11-22 11:09:42)
标签:

杂谈

原引: 长江日报消息曾经颇有才情和激情的武大教授张在元,因罕见疾病倒在病床上,每天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安静的病房外面,一场由他引发的争议正被外界激烈讨论:重病的张在元被提前解聘了?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事件背景     张在元重病中     被武大解聘     网帖曝光:

    在北京工作署名为戚非子的网友,14日在网上透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颇受武大学子喜欢的武大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知名学者张在元教授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即神经元传导障碍,俗称肌无力,生命垂危。

    帖中还曝光了重病中的张在元已被武大提前解聘,目前被“停止医疗费和住房” 。

    戚非子在文中发问,“中国知识分子的下场竟然如此之惨不忍睹!教书育人的机构,难道可以不讲道义吗?中国的最高学府怎么可以这样冷漠无情?”此帖随后在网上迅速传播。

    记者随后在武大官网上看到,该院城市设计学院领导的页面上,院长位置上原本张贴的张在元的照片,现在已经是空白。

    武大人事部相关负责人昨日代表校方回应说,张在元为武大外聘的非全职教师,与此同时,他本人还是“喜马拉雅空间设计”公司的创办人与领衔设计师。

    学校在聘任张在元的合同中,双方明确约定,张在元“每年在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120天”;“甲方(学校)为丙方(张在元)提供每月1万元的酬劳(包含养老、医疗、失业以及工伤等保险和公积金中单位承担部分,若因个人未投以上各保险和公积金所引起的后果均由丙方个人承担)”。

    针对张在元患病而提前解聘的说法,这位负责人回应,张在元聘期已满,属合同自行终止、不再续聘。今年4月,鉴于张在元因身体原因无法履行院长职责,且张在元本人及家属并未向学校提出续聘要求,聘任合同到期自行终止,不存在学校“提前解除合同”、“解聘”、“辞退”等问题。学校根据法律程序,在征得主治医生同意,其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当面将不再续聘的信息告知张在元,当时他本人意识清晰,情绪稳定,对此表示理解和接受。 

 

    荒林认为,就像桑塔格在她著名的哲学著作《疾病的隐喻》中所指出,疾病不仅是个人的无助,也是社会导致的个人的无助,是社会权力关系“认为”和“制造”的人的处境和后果。本来健康和疾病都是生命的常有状态,但为什么疾病会变成个人的无助状态?而且在社会语境中成为被同情、被抛弃、被救助或者不被救助的状态?将疾病从社会生活体制中隔离出来的选择,是人类竞争机制的需要,这个机制将人类分为“强者”“可用者”和“弱者”“不可用者”,将人类的常态变成人类的选择态,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遭遇,事实上把所有的人预备性地驱使到了“准备淘汰的处境之中”。由此,每个人都必然性地面对了张在元教授的处境。这正是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真正病态的地方:教育的目的已成为了唯竞争,唯数字。而健康的教育的目的是唯人——在我看来,将人的处境思考置之度外的竞争教育提倡本身就是功利行为不是教育行为。教育当然要让人懂得竞争之重要和必要,但教育更需要让人明白人之为人的全面性目标。这才是教育之本。搞教育和搞管理是两回事,教育是“知”“仁”“爱”为本的,而管理是以竞争之效率来谈的,完全不可以后者来指挥前者。只能以前者来影响后者。在我看来,“张在元教授疾病的隐喻”,正是中国当前“竞争为本教育病态”的最好阐注,每一位只重视竞争数字的人士,最终都可能是另一位张在元教授。而且,在目前中国恶性竞争的环境中,竞争数字基本上没有任何说服力。 

  下面是一篇较好分析文章,供大家分享。

 尽管从法理上讲,武汉大学所选择的这样这一种与张在元教授解除合同的方式,并无什么错谬可挑——陈四平称,实际上当时聘任合同还没到期,“但学校为了尽快解除合同,居然擅自更改合同时间”,这很好办,拿出证据,法庭上论是非好了。但从情理上讲,武汉大学此举实在不妥,不妨理解为官僚主义在暗自作祟,政策的执行者像冰冷的机器一样,履行合同精确到某一日甚至某一秒,同时却麻木不仁,冷酷无情:难道不能推迟几日解除合同?难道不能换一种婉转一些、温暖一些的方式宣告合同的结束?非要这么硬邦邦、冷冰冰?这不得不令我以小人之心揣度:武汉大学是在甩烫手山芋吗?本该以人为本的大学丝毫不知、不顾人情冷暖,还凭什么“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校训)?
  但是,武汉大学之错仅止于此。那些以此而猛烈批判武汉大学“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道德沦丧的人士,恐怕找错了靶子。大学不是慈善机构,不是张教授的孝子贤孙,没有义务为他养老送终。与其苛责实际上已经尽责的武汉大学,不如迫切追问:张在元教授既非武汉大学的正式员工,那么他的人事关系单位在哪里呢?相应的医疗保险制度为什么不见踪影?若为退休后返聘,还有养老保险呢?最终,批判的矛头应该指向脆弱不堪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从三代开始,中国人就在探寻“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制度,可今日,我们依然得直面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老有所养,谁来养?谁来承担顽疾缠身的张在元教授的巨额医疗费用?很显然,武汉大学并不是适格的主体。法律所规定的主体无奈缺席,或者借用时下正流行的术语,叫“临时性隐身”,令武汉大学沦为道德批判的冤大头,沦为民愤喷发的出气筒。这严重错位的一幕,也许更让病榻之上的张在元教授“老泪纵横”。

    武汉大学法学院一位教师说,近年来高校向国内外引进人才,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应的保障机制并不完善,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政策的空白点,“没出问题皆大欢喜,出了问题往往责任难以分清,给妥善处置带来麻烦”。他认为,应该尽快地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大病重病的救助机制,逐渐消除公众的担忧,避免出现像今天这样的困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台湾学术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