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其时我在纽约旅行,手提电脑无线上网,接到来自中国的一封邮件,说一位研究环境的志愿者来美国,将为我带来这本书。
这本书是德国记者安德里亚·比朔夫所写,一出版就成为了本年度的德国畅销书。出国前我虽知段建明在翻译此书,但毕竟是新书,从版权到翻译,再到中文出版,即使是地球村里,想象一些周折和时日都很正常。然而看来图书的策划者有出色组织能力和时间意识,德国那边夏天才过去,中国这边才刚到秋天,美国树叶也才变成红色,中文版的成书已经上市了,真令人喜出望外。
书又以飞行的速度到了旧金山。我抵达美国西海岸之际,接到持书者电话,说,书已到了两天,我给您送过去吧!电话那边的声音与邮件名字给我的印象完全相反,是男声。邮件的温柔语言和彩色名字,和这个持铁饼者扔出的响声,云壤之别。
还没有阅读《教育者谬误手册》,我已意识到教育是如何谬误了,我们几乎生活在谬误之中而浑然不觉。我们总是按照教育交给的知识,常识性地认定人和事,而不对常识本身进行质疑,这就是我们谬误的源头,来自历久弥新的教育。这样,或者那样,我们以为对的人和事,其实相反。
于是有了一个惊醒来看《教育者谬误手册》。果然不是手册式的,而是一本沉甸甸的书。然而翻看前言,竟然写了一个我初当母亲时经历的场景:宝宝正在睡觉,父母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几乎踮着脚尖走路……一个已为人父的朋友来拜访,居然说:“你们啊,简直是自作自受!”
于是读下去,这本书处处是日常生活小景观,是人人都经历过和正经历的生活,充满了生命的诡秘和痛苦和快乐。比如:
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小孩是从哪里来的”经常会一筹莫展,而现在更让父母头疼的问题是“人死后去哪里了?”
我们的误区是:对孩子说,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作者认为这样的回答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教育是不可以这样不负责任的。
然而,能有多少人会对于自己日常说出的一句话进行审视并意识到它对于教育孩子的不同意味呢?
中国民间传说中那个儿狼来了的故事,我们从小都听说过,也从来都知道,如果谎称狼来了,最后就会被所有人抛弃,被狼吃掉。所以不能说谎,通常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高戒律之一。但是作者却认为,孩子说谎是正常的,不让孩子说谎是教育的误区。不仅要理解孩子说谎的心理原因,如害怕,如引起注意,而且要和孩子交流,即使成人也不是时时说实话的。在作者安德里亚·比朔夫看来,教育误区充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太多的扭曲和不愉快,而要清理这些误区,我们得和孩子们平等对话,并时时感觉自己也是孩子,处在不断需要学习成长的状态。
安德里亚·比朔夫有两个孩子,又调查了成千上万的家庭,她的书源于生活,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痛苦和快乐的细致关怀,她告诉我们,我们常常以为正常的结论恰恰就是我们生活的误区,而正是这些误区导致了我们人生的大不幸:如我们会认为越有规律的生活对孩子越好,出于这样的正常结论,我们就认为其他生活方式都不正常,后果却是我们生活得沉重而无趣。又如我们会说单身家庭的孩子命运不济,出于为孩子幸福着想,我们会维持没有爱情的生活,后果却是大家都快乐不起来。而且还不明白,为什么偏偏人家单身家庭的孩子和大人都充满欢声笑语。在安德里亚·比朔夫看来,教育的谬误导致的不幸不只是大人和孩子都不快乐,更将是永远不明白快乐为何物。
强调生命快乐,要求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懂得追求幸福生活,这就是《教育者谬误手册》核心的思想。这也是我在美国所感受到的,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理念,和大学教育的精神。
这本来是不证自明的生命要义,但人类的教育往往自相矛盾。误区的意味在于,不是目标不清楚,而是体验完全远离目标,所以,以体验来修正目标,才有纠正误区的可能。这本手册在写作技法上也充分关注了人们阅读的快乐,每一个误区都单独成章,可以独立阅读,不必整本书都去读,这也是这本书厚却不累人的理由所在了。误区实在太多,以字母为序,依次序列,很方便查看,如B,暴力,“只有打孩子才是暴力”,这个误区在于,我们不知道,望子成龙,要孩子成长在大人巨大的压力之中,也是暴力,甚至比打孩子来得更加严重。这样,愿意阅读这一部分的读者,可以细看作者做出的分析,明白了暴力带来的心理后果,必懂得如何防止自己施暴了。延伸思考,便会了然,要避免在大学这样的教育园地出现自杀现象,需要在教育思想和体制进行全盘改造。因为隐藏暴力的教育,人的潜力不是引向创造和超越,就可能带来自我施暴,自杀行为就是一种自我施暴行为。又如L,离婚,一个误区是“孩子根本承受不了父母婚姻破裂”,但事实调查表明,关键在于父母是如何做父母,而不是离不离婚。诸如此类,来自生活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而是受制于误区,得不到表达经验的正确思想。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是要让人越出误区来审视自己,所以,写出了人人都有的体验场景,让阅读者不断回到自己经验的真正感受之中,获得自己看自己的快乐,是这本书特别值得推荐的地方。看到自己如何由于误区而措手不及,不禁要哈哈大笑,想自己怎么可能这样笨呢?于是获得解放,获得思想的打开,生命的快乐。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又都可能面对孩子,人类的教育如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但教育决不只是大人教育小孩,小孩同样是大人的老师,正如自然和其他存在都是人的老师一样,他人也都是我们各人的老师。教育是生命的互动,是生命的开发,所以教育本身,是为了生命更快乐和丰盛。
相遇了这样一本书,你就可以说,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什么样的教育是坏的,因为,是否让人获得快乐和幸福是尺度,每天是否感觉快乐和幸福是尺度。感觉和经验我们生命的出发点。也应该是中国教育的出发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