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受《都市女报》的电话采访,采访话题是:“您怎么看待都市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一些女孩子离开父母的家,自己独自搬到外边去住了,不是因为找了男朋友,也不是因为父母不愿意与她们同住。她们自己在外与同样的女孩子们合租房住,或者独自购买一小套单元房。”
“在我们平常的感觉中,女孩子们应该更依赖父母,与父母住在一起是很舒服的。现在出现了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与此相反,很少听说男孩子离开父母搬出去住的情况。又是为什么呢?”
提问的女记者在话筒的那一边,在北京之外的济南市,充满青春气息的快速的声音也是充满着探索愿望的。
在她之前,有一位并非记者的女孩子也向我提出过类似的问题。
那个女孩子正是记者说到的这种现象的制造者之一。
她搬离父母之家,独自在外居住,因为父母不同意,她要承受很大心理压力,可是她就是不愿意回家。
那时她向我提问,是希望我理解并支持她的行为。
当时我说,如果我理解,你会如何?
笑容立刻在她的鼻子两侧开放了,她说,如果我妈妈这么想,我就高兴了!
后来我得知女孩子一边打工供房,一边在复习考研。一年之后,女孩子考上了研究生。
现在我可以顺着记者的提问来回答了:
这是一场静静悄悄的生活革命。过去我们总是把表少年视为孩子们,实际上他们成长的每一天都是在向“孩子”告别,向“成人”迈进,离开父母而独立自主生活,正是“成人的仪式”。
“成人的仪式”需要相当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活的繁荣为这些离家出走的女孩子们找到工作提供了条件,打工能够养活自己,也为租房和买房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是半个世纪之前渴望离家出走的女孩子们难以想象的条件。张爱玲曾说,走走走,一句开饭了,她们就回来了!但是现在,她们却不用别人开饭,她们手中有钱,可以为自己做一切美味了。无论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她们其实已经不是“女孩子”,而是“独立的女人”了。
“独立的女人”在波伏瓦的《第二性》中,是女人解放的理想状态。指的就是从依附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的个体的女性。这里面的意思不仅包括女人在经济上的自立,自己养活自己,更强调女人在知识和观念上的丰富多采。“离家出走”不是一种姿态,离不离家并不重要,有头脑有主见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才是关键。在外表上可以是“女孩子”,在精神上却必须是“成长了的青年”和在不断成长中的人,才可以永久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爱情在这次“离家出走”中没有起到决定作用,可说是中国女孩子们的长进和喜事。很好,不像鲁迅先生在《伤逝》里写的子君女孩,盲目的爱情引导而离开父母的家,来到了同样不属于自己的丈夫的家,结果发现爱情并不能带来工作和独立。女孩子们真正长大成人就在,离家时只是因为:一,可以很好地独立生活了。二,可以安排自己的人生了。三,可以避免爱情和情欲的伤害了。这一点也可说为,懂得保护自己人生安全和健康了!四,为了更好或者更加方便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实践自己的理想。
传统意义上的女孩子还有没有呢?幼年依赖父母,成年依赖婚姻,也许运气不坏可以依赖终身,这就是真正的“女孩子”了。
由于不少父母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喜欢把女孩子们当终身的“女孩子”对待,那些不喜欢做终身“女孩子”的,就离家出走了。
通常父母要求男孩子们变成“男子汉”,男孩儿在家中也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又有更多关照的利益,所以很少出现“离家出走”现象。
这一现象提醒家长们:家庭教育应该为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迈向成人”提供更多方便,而社会也不必为女孩子“离家出走”走向独立而惊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