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何冰凌《时光沙漏》有感

(2011-06-03 09:36:45)
标签:

转载

才看到,谢谢国斌。。。

来的路上降了霜
——读何冰凌《时光沙漏》有感

 

    多年前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种时间的丧失——必要的丧失。我想,之所以“必要”,应该是因为人都期望长大。
    而与人的期望一致的,往往也都有着某种必要性。当我又一次翻开何冰凌的《时光沙漏》时,就如同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一样,闪过的还是这个念头。
   《时光沙漏》是一本有特色的评论集。这本评论集的名称和内容一样,不是以那种通常理解中的“身份面孔”出现,而是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感觉。这更让我相信,何冰凌是一个意外。从当年端午赛诗会记住这个名字,到现在手捧这本《时光沙漏》,之所以觉得意外,不敢说是因为“没有”,但可以说是因为“少有”;而来的意外的,自然也是契合期待的。
    于是,读《时光沙漏》,就有一份朋友的道贺、一份分享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时光沙漏》提供的这些看似随意,却是有着宽阔视野、多有独到之处的篇章。说实话,我比较佩服写评论的人。因为:写评论的前提是要阅读本文,需要花时间、下功夫,慢功才能出细活,这在当今这个“快”了起来、却“慢”不下来的时代,是非常可贵的;写评论的基础是要有火候,没有大量的积累、沉淀,没有自己的眼光,没有具体的分析和评判,是难以出手的;写评论还要有一定的眼界,在纷繁的作品中,你的评论对象,或一个人、或一种文体、或一件作品,首先就是要有所选择,大凡评论者至少胸有大概才行。特别是,写评论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意见”,还要有“胆识”和“自信”,因为你的评论,会面对作者、面对读者,还会面对时间的检验。所有这些,可能只是我肤浅的认识,可能还有更重要的要素,但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记得在一本关于阐释方面的书里,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必须努力成为文本所期待的直接读者。一篇评论对文本的理解,与其他读者所理解的不一样是司空见惯的,甚至与作者自己的理解“南辕北辙”也是常有的。当然,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的理解、尤其是判断,是不是能够表明,你确实“成为文本所期待的直接读者”。
    当然,评论篇幅有大小、视野有宽窄、水平有高下。而能比较、能证明的,唯有评论本身。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何冰凌的这些评论或有关的文字,所涉及的内容、所表达的内容大都是新的。这还不是全部,精到的把握才是关键。何冰凌在评论中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关注人物、关注群体,向读者呈现出她眼中的图谱。应该说,对群体、对人物、对文本的评论,不同于对现象的评论,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书写,有时的确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但她还是做了,而且很多是别人没有做过的。至于做的怎么样,自然由读者去说。但我觉得,其价值不单单是文学批评,还体现在助阵、记录当下文坛等多方面。一个执着于文学创作而不改的人,能够以真诚之心、求索之心去做文学评论,纵然时光流逝而不弃、不悔、不倦,是需要境界的。我们遇到的何冰凌,是这样告诉你的:“来的路上降了霜。/那时槐花细碎,锡麟路的两旁/树木一律高过宫墙……”(何冰凌:《旧信》)

                                                                

                                                            2011.5.2,匆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