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梅戏:杨槐谣

(2007-06-12 12:05:50)
标签:

黄梅戏

杨槐谣

六尺巷

父子宰相

桐城派

    昨晚去看戏。这些年,看了多少场戏?

    我固执地喜欢在戏外的感觉。是的,身体不可作戏,否则将遭天谴。

    杨槐树,绿油油,十年洋槐长齐楼。枝枝情脉脉,叶叶意柔柔----

    又一个“六尺巷”故事。抢占地基,街坊失和,宰相修书,各让三尺。大意如此。

    朱老师说:意外太少,戏剧手段单一了点,流畅度也不够。

    认同。想想潜山县这样一个县级剧团,能导一部大戏,相当地不易了。饰姚香兰的陈晓玲唱得还不错,戏路挺宽,长得有点像李文。头天晚上的安庆市剧团的《六尺巷》没去看,无法对比,但听朱老师的口气,应该是前一个好些。朱老师是评委之一。但改良后太多流行元素的唱腔,却让我极不舒服。听戏其实就是怀旧啊,一个人赤着脚趟着水去找他的故乡,找旧时的炊烟、草垛、狗尾巴草,找到了,又各自以袖掩面,不敢相认。真是灰了心的啊,什么都跟从前不一样了。

    听到戏里不断提及桐城张家、桐城乡风、五亩园之类的说词,心里就高兴。

    至今还记着《乌金记》里的唱词:

    听说是吴恩伯我欣喜万分

    细听我陈氏女表述家门

    我的家住在安徽省

    桐城县周家庄有我的家门

    我的夫周明月读书为本

    小女子本姓陈配夫为婚

    可惜,关于六尺巷的戏却未能由桐城人来排演。县城的剧团不知现在还在不在,怕清冷得很吧。上次听小角老师说,有的演员已经改到金满楼唱小曲去了,收入居然还不错。市场经济了,专业演员成了卖唱的,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解放前了。

    我们的制度设计出了什么问题呢?发人深思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