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不会降低区域竞争力

(2007-02-06 09:27:05)
分类: 房地产的话题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很多沿海地区都提出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离开,迁移至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趋势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持续高涨的房价将这些企业逼走,降低了这些地区的竞争力。笔者深不以为然。

 

前几日应永同昌雷越姝之邀,与多位好友共游北京著名的798工厂,破旧的厂区与孕育其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强烈对比让身为地产商的朋友们感触颇多。作为开发商,每每见到如此破败的建筑与位置良好的地块,总有一种拆旧立新的冲动。然而如何持续保持“798”的活力远比打造精美的建筑复杂得多。围绕这个问题,众位好友自然地分成两派,各抒己见,最终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但有一种观点似乎占了上风:借助资本的力量将“798”逐步产业化,最终可以形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亮点甚至经济支柱,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升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目前的“798”于原有的军工厂是一种升级,而我们讨论的未来又是对现状的升级。军工厂曾经地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今天的“798”成员也已经与它初创之时大相径庭。不变地是那些建筑,只是由于风吹雨打日渐破败;变化地是租金上涨了许多,它的用户组成正在悄悄地改变。越来越浓的商业气息恐怕会让很多人心中感到些许的不悦。不过,也许商业化是“798”能够继续生存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的先决条件吧。否则,单就这块土地的巨大价值就会让土地方抵挡不住诱惑。 798”早晚会被改造的。因为从建筑角度分析,它完全不能适应大规模商业化的要求。无论市政基础设施还是其他配套设施均先天不足,且在现状基础上投入巨资改造的投入产出比更难以令人满意。最终只能是推倒重来。

 

困扰“798”的问题其实并非个案,当我们将眼光从丽都转向整个北京城时,能够找到很多类似的案例。大量的胡同在旧城改造的名目下消失了;包括首钢在内的大批工厂已经或正在从北京城迁出;许多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居民住宅也没有幸免。虽然有很多人为老北京风貌的消失痛心疾首,为社会资源与财富的大量浪费伤心落泪,但不得不承认,多数的城市拆迁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四合院作为老北京的代表之一,原本是很好的住宅。若以今天的眼光完全属于豪宅的范畴。可是,大量由于历史原因演变成大杂院的四合院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消亡,因为没有人愿意负担将这些宅子改造成为现代化住宅的费用。

 

大量住宅楼被拆迁背后反映出当前存量住宅总体水平不高。在原有福利住房政策体系下建设的众多低水平住房,虽然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但以今天的标准衡量,也就是经济适用房的水平,与许多新建商品房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脚下的土地价值飙升,另一方面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日渐高涨,也就难怪每年建造大量新房的同时,有相当于新建房屋40%面积的老房子被拆掉,而住宅的平均寿命仅仅达到30年。

 

有人可能提出疑问,被拆迁的大量住宅难道不能通过升级解决问题吗?答案是不能。因为多数老式住宅楼受当初经济、技术水平限制,升级改造空间相当有限,投入产出比无法令人满意。少数楼房或可改造,也由于产权分散,组织操作困难只能作罢。

 

通过拆迁实现城市房屋的升级除了无奈之举以外,当然还有利益驱使的原因。毕竟黄金地段的土地拆迁能够带来巨大的附加利益,企业趋之若骛、政府乐观其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一类拆迁是完全必要的,那就是工业企业。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污染和噪音都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如果能够利用脚下的土地换取企业升级换代急需的资金不失为明智的选择。此类企业很多,比如CBD中的多家企业。同时,还有一部分企业会发现所处的城市不再适合自己,办公租金、工人工资待遇等经营成本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涨船高,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严重下滑。这些企业会主动选择离开所在城市,迁移到其他地区去发展,这样的例证在长三角与珠三角成千上万。

 

因此笔者相信,并非是房价等原因使得城市或地区竞争力下降,导致了企业的外流。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规律所致,当最初一批外资来到中国设厂时,看中地就是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当时中国人口素质最高、交通最便利的沿海区域成为了首选。而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内经济发展神速,沿海地区本身存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而那些低附加值的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经济发达地区退出,转战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大势所趋。而且最先离开的多半是那些产品附加值最低、环境影响最大的企业。它们走后留下的空白将由新兴企业填补,进而形成了当地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这就是经济规律,是无数次在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重复发生的客观现实。地方政府应该引导与协助这个转型过程平稳、顺利地完成。如果说中国的沿海地区全力以赴将落后产业留在当地,将失去经济腾飞的大好机遇,后悔药没有地方卖。

 

大至国家、小至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升级,产业要升级、住宅也要升级,其他社会配套设施也需要升级。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和个人都挤到少数几个一线城市发展?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不合理地社会资源配置现状的实际反映。大城市中有那么多好学校、好医院等公共设施,二、三线城市要想吸引企业与人材,也应该着力于社会配套设施的升级。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与提供优惠政策有异曲同工之作用,将给地方经济腾飞奠定坚实基础,且能惠泽一方居民,何乐而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