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房地产的话题 |
试析土地交易的潜规则
从近期北京多宗土地交易中虽然还不能完全看清未来土地市场的发展趋势,但有一些潜规则还是能够看得出来。
僧多粥少,每家分点儿。这一点王哲在他的文章中直接提了出来,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一点。特别是规模较大、关注程度高的地块,在评标时很可能考虑各大地产商之间的平衡关系。同等条件下已经拿过地的单位恐怕机率小了不少。
分期付款不行。从摩根开始,这一规则就是板上钉钉,毋庸质疑的。本次的世贸以最高价、分期付款被多位博友直接淘汰,直接证实了此点。
最高分与最低分不行。体操比赛评分时要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在现在这个比较敏感的阶段,拍卖方式都不搞了,当然最高价中标也成为不可能。所以才有人说,华润在36号地的报价虽有保留,但一不留神还是站在了一次性付款的最前列,加上已经拿过地了,自然失去资格。最低分不行就不用多说了,还需要理由吗?
承诺户型与房价会成为下一步的流行方式。本次城建中标,其投标之中的新意就在于承诺9500元/平方米的销售意向价格。对于政府来说,这是急时雨啊!36号地原本就说过要搞限价,不知其他各家是否有此举措?若没有,应该承认城建的投标团队的确高明。
还有什么潜规则?国企?同等条件下也许吧。以36号地为例,如此引人注目的地块放在国企手中,想要操作些什么动作应该比一些民企或股份制企业容易得多。毕竟9500元/平方米的房价与5863元/平方米的地价相比,土地成本占房价的比例达到了61.7%,比例明显偏高。
还有吗?一时想不出来了。欢迎博友们补充指正。
从近期土地交易分析,政府部门已经变相承认了房价与地价的关系,目前正在采取实际措施降地价,避免新的天价地出现。这一点目前看来是有实效的。当然,土地供应计划完成情况差的现实也是不容否认的。土地供应量不足,再加上存量土地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形成实际供应,住宅供应量的供需矛盾如何转化值得重点关注。当房价仍具有上行的冲动时,人为压低地价对房价的影响有多大呢?
近期拙作,请指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