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后,国十五条的很多规定正式实施。之后的一个多星期内,关于宏观调控的效果读到了几篇观点各异的文章。当6月1日后北京房地产交易网的新商品房成交稍有下降时,有人信誓旦旦的说宏观调控生效了,成交量下降,炒房得到了抑制。相关数据说下降了17%、20%、30%。当有一天现房成交量突然上升后,又有人表示宏观调控对现房的影响小于期房。而在近几日期房和现房成交量开始回复到国十五条出台前的水平时,又开始说是宏观调控生效后地产商放弃囤房的结果。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上述分析都有它的正确之处,但都有以偏盖全、主观臆断之嫌。
国十五条这样一个重磅炸弹出台后,市场和购买者有几天时间的犹豫和观望是正常的。以一周之内的成交波动来评价国十五条的效果未免太过草率。而以某一天的现房放量来说明期房和现房的关系更是可笑。当成交量恢复常态时,以开发商放弃囤房来解释,以此强调宏观调控的正确和有效,只会影响宏观调控成效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制订。开发商是不是放弃囤房,绝不可仅从一个成交量来分析,如果成交房价未降或上涨,你凭什么说开发商放弃囤房了?如果没有成交价格的支持,又凭什么下的结论呢?
我在“狼来了的故事”--市场观望期仅仅一周(6月10日数据更新)一文中分析和跟踪了6月份成交量的变化,与五月份对比,北京新商品房成交量将没有明显变化,至于房价,政府部门没有公布,所以无从比对。我可以负责的说,至少从成交量和成交平均面积上分析,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受宏观调控影响的时间仅仅一周。而长远的影响目前还看不出来。
为什么市场会这样一不给政策面子?原因有以下几点:
- 宏观调控没有改变具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的置业决策,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由于首付提高幅度不大,所以对于新房需求的抑制效果不佳。而更可以肯定的是,想买大户型的人加快了置业的速度。
- 宏观调控目前没有明显改善土地供应上的缺陷,所以很难改变未来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这一点从我的文章今年北京的土地供应计划可能又泡汤了上可以看出来。
- 宏观调控关于首付进一步提高的预期,导致一部分人加快了购买新房的步伐。而未来大户型供应可能出现的减少也影响了一部分人对大户型的争抢。这一点从大户型出现上涨趋势可见一斑。
- 宏观调控中加重二手房税收的作法导致二手房价格上涨和房源减少,将一部分二手房购买者逼到了新房市场。
还有很多原因导致市场不给政策面子,特别是国十五条的地方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此时,任何宏观调控的效果仅仅是心理上的。而国十五条至少在很多方面被各方面人士指出了很多缺陷。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就更难说能够达到政策预想的目的。目前,只有地方实施细则出台后,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政策对于未来市场的影响程度,而政府相关部门能否认真负起本职责任将决定宏观调控成败与否。我相信,如果真的是为市场好、为人民好的政策,是会得到包括大多数好开发商在内的大多数人称颂的。但愿管理部门能够将国十五条中一些缺陷在细则和执行阶段逐步合理化,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让宏观调控最终发挥效用,促使房地产行业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让全国人民真正享受住房、享受生活。不希望明年又来个“国X条”。
再多说一句,目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会最终成为影响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面对大趋势,中国房地产行业背负的社会责任和压力是不是太重了?宏观调控真是调控地产吗?金融和地产到底谁病得更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能够扛得住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