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顾历史:HD DVD为什么会输?——网友共创文章

(2008-02-19 14:25:48)
标签:

hddvd

蓝光

东芝

索尼

杂谈

 本文转载自即将出刊的《中国数字电视》2-3月号合刊,敬请读者关注!另,本文原始版本挂一漏万,经过众多网友老师的不吝批评赐教,正在不断增补完善中,因此本文应为网友共创文章,打算署名改为“王友”,呵呵呵,不知妥否。

    HD DVD不是败在技术上,而是败在合作和内容上。东芝跌的这个跟头,与老对手索尼当年在DVD时代的失败如出一辙,堪为世道轮回。

    HD DVD和蓝光DVD的斗争大幕,在世纪之交就开始了理论准备。1998年,索尼和飞利浦联合发表下一代光盘的技术论文,并与松下一起联合开发单面单层存储容量23GB~25GB的方案;2000年4月,东芝在“数据光存储”大会上发表了单面单层存储容量25GB、28GB的光盘方案。

    2002年1月,竞争大幕正式拉开。当年的CES上,东芝展出使用蓝色(蓝紫色)激光器的新一代光盘系统样机,容量达单面单层30GB,当时命名为AOD(Advanced Optical Disc,高级光盘系统设计);

    2002年2月19日,索尼、飞利浦、松下、日立、先锋、三星、LG、夏普和汤姆逊等9家巨头,共同发布0.9版Blu-ray DISC(BD)技术标准,并成立BD创始人组织(BDF),即BD协会(BDA,Blu-ray Association)前身。

      这里有必要回味一下更早些的DVD大战。在那场牵动着全球消费电子界、影视娱乐界的战争中,曾经在1980年与飞利浦一起成功开创“CD时代”的索尼,因为过于狂妄自大,且延续着CD时代与计算机厂商的合作惯性,强调新一代光盘(当时即MMCD)的格式要像CD一样,肯定会用来支持大容量数据写入与刻录,却没有过多地强调防盗版措施——这正触动了好莱坞巨头们最敏感的神经,从而得罪了内容上游厂商。最终完败于东芝、松下和日立为首SD(Super Density Disc)的阵营,使最后融合而出的DVD(Digital Video Disk)标准主要以SD为基础,仅采用了MMCD的极少部分。而东芝也牢牢把控住DVD论坛(DVD Forum)的主导权。

    在汲取了DVD大战失利的教训之后,从当时的索尼最高层出井伸之,到一线的技术研发人员,树立了三个坚定信念——其一,要在高清光盘的棋局上赢回来;其二,建立尽可能广泛的技术统一战线——所以,不难理解在蓝光阵营中,为何松下、日立等也扮演着关键的核心角色;其三,千方百计获得好莱坞巨头的支持。

    首先,HD DVD和东芝败在了没有很好地建立技术统一战线,并且在技术开放性上逊于BD。

    事实上,浓缩2002年以来的竞争大事记,从表1可以看出,HD DVD在技术和产品的坐标轴上,推陈出新的力度并不逊于蓝光阵营。毕竟,东芝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也不是吃素的。但有一点很关键,即蓝光阵营由于参与者众,索尼、松下、先锋、夏普、飞利浦、LG等轮番上阵,而HD DVD阵营主要是东芝独力应战。比如,东芝最核心的盟友NEC也是脚踩两只船,NEC旗下的NEC电子就与2005年10月加盟蓝光协会(BDA)。

    再如,虽然HD DVD得到英特尔和微软的支持,但全球四大PC厂商(HP、DELL、联想、宏基)全线支持BD,使东芝同时陷入消费电子和IT两条战线的缠斗。

    于是,我们看到,同为两大阵营的发起人,索尼在蓝光技术与新品坐标轴上的出现频率并不高,而东芝则几乎是所有HD DVD重要技术、产品发布的第一主角。

    技术的统一战线,背后即是商业利益的大格局。以索尼的铁杆伙伴飞利浦为例,其背后就代表着欧洲市场的话语权。所以对BD阵营来说,只要全力争取到美国电脑业者和好莱坞娱乐业者的支持,就可以在全球垄断标准了。对比HD DVD阵营,东芝明显缺乏来自欧洲的支持,单打独斗的结果,最后当然避免不了失败。(本自然段观点讨论之深入,来自下面16楼的网友评论员指教,多谢多谢!)
  
   另外,在技术的开放性上,HD DVD也逊于BD,这也增加了BD的获胜筹码。BD在软件平台上采用了开放技术Java,即BD-J,从而获得广泛支持,而HD DVD采用了微软的专有技术HDi。BD-J和数字电视中广泛采用的中间件如MHP和OCAP等的Java技术是一样的,这样可以整合资源,降低播放机研发生产和内容开发的成本。
(本自然段观点讨论之深入,来自下面21楼的网友评论员指教,多谢多谢!)



1HD DVDBD阵营的技术、产品竞争大事记

日期

事件

蓝光(BD)阵营

HD DVD阵营

2002年1月

 

东芝在CES上展出新一代高清光盘系统,单面单层30GB

2002年2月

以索尼、飞利浦、松下等9巨头共同发布0.9版Blu-ray Disc(BD)技术标准,并成立BD创始人组织

 

2002年6月

BD 1.0版规范正式发售

东芝正式提出AOD(Advanced Optical Disc,高级光盘系统设计),采用405nm蓝紫色激光和DVD光盘结构。

2002年8月

 

东芝与NEC(当时惟一的盟友)向DVD论坛提交AOD设计规格。

2003年4月

索尼推出首款BD录像机和BD-RE光盘

 

2003年11月

 

AOD被DVD论坛批准为下一代光盘标准,更名为HD DVD

2004年6月

 

HD DVD-ROM 1.0版获批准

2004年7-9月

松下推出其第一代BD录像机

东芝、NEC、三洋电机和Memory-Tech建立HD DVD促进社团,但三洋电机同时向BD阵营提供光头。

2004年10月

索尼展示单面8层200GB的BD光盘

 

2004年11月

夏普发布其第一代BD录像机

 

2004年12月

VC开发出BD与DVD-9混合格式光盘,但没能纳入BD标准规范。

东芝与Memory-Tech开发成功HD DVD/DVD混合光盘,并纳入HD DVD标准规范。

2005年5月

 

东芝发布单面三层HD DVD-ROM光盘,容量45GB。

2005年6月

三洋电子加入BDA,计划开发BD/HD DVD兼容光头

 

2005年9月

 

英特尔与微软宣布支持HD DVD

2005年10月

NEC电子加入BDA

 

2005年12月

TDK推出BD-R和BD-RE刻录光盘,单层25GB,双层50GB;

先锋推出BD刻录光驱。

 

2006年1月

BD光盘格式标准制定完毕

 

2006年3-4月

松下推出全球首款BD/DVD/CD全兼容刻录机;

TDK展示单面6层200GB的BD-R光盘

东芝推出全球首款HD DVD影碟机,先后在日本、美国上市。

2006年6月

三星推出全球首款BD影碟机,并在美国上市

东芝推出全球首款基于硬盘的HD DVD录像机

2006年7月

 

Hitachi Maxell(日立·麦克塞尔)率先出货HD DVD-R刻录光盘

2006年9-10月

松下、飞利浦、索尼推出第二代BD影碟机、内置硬盘录像机

东芝推出第二代HD DVD影碟机、薄型HD DVD-R刻录机

2006年11月

标配BD驱动器的PS3游戏机正式在日本、美国上市

XBOX-360外置HD DVD播放器日本上市

2007年1月

LG发布首款BD/HD DVD全兼容光驱

微软与Broadcom合作,以SoC+Windows CE6.0开发低成本HD-DVD播放平台

2007年2月

夏普、索尼发布BD影碟机新品

DVD论坛正式批准中国版C-HD DVD-ROM物理标准

2007年4月

三星宣布年底上市BD/HD DVD兼容影碟机

先锋发布首款BD-Combo光驱

HD DVD北美促进社团宣布,HD DVD影碟机北美销量超过10万台

2007年5月

先锋、松下发布BD影碟机新品

东芝将HD DVD影碟机降价至300美元以下

2007年8月

宏基加盟BD阵营,加上惠普、戴尔和联想,四大PC厂商均支持BD。

 

2007年12月

 

东芝推出配置HD DVD刻录光驱的笔记本电脑和300GB硬盘录像机

2008年1月

 

微软声称继续支持HD DVD,回应华纳兄弟退出的声明

2008年2月

百思买(Best Buy)和Netflix宣称将销售重点转向BD;

沃尔玛决定在其4000家美国连锁店只销售蓝光DVD和硬件产品。

 

 

 

 

 

    其次,更严格的版权保护和积极的商业合作,使BD比HD DVD争取到更多的好莱坞巨头以及渠道巨头的支持。

    再来看看两大阵营与好莱坞内容巨头的关系,如表2所示之大事记,除了派拉蒙这个“典型两面派”以外,迪斯尼、二十世纪福克斯、狮门电影和米高梅这四大家都是坚定的BD支持者;反观HD DVD阵营,华纳兄弟早在2005年就开始“脚踩两只船”,只有环球影业一直站在HD DVD这边。

    从派拉蒙的几次“反复”来看,短期利益的考量远远胜于长期利益,这也让HD DVD阵营在2007年8月付出高达1.5亿美元的成本(含现金及未来收益分账)。但这种交易很难维持长久,才过不到半年派拉蒙就再次“变脸”。

    来自上游内容商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BD和HD DVD标题发片量的多寡。2007年11月初北美标题发片和销售统计就很能说明问题:随着《蜘蛛侠3》的BD版光碟上市,BD碟片获得71%的市场占有率,HD DVD只有29%;在10月29日~11月4日的周销售排行榜上,HD DVD只有《变形金刚》一片上榜,其他的都是BD天下;紧接着,BD阵营又推出《汽车总动员》和《料理鼠王》两部迪斯尼动画大片,HD DVD则只有一部小制作的喜剧新片《我盛大的同志婚礼》;在这期间,HD DVD也有一部大片《斯巴达300勇士》,不过为了拉动影碟机的硬件销售,采取了随机附赠方式,也大大影响了其碟片销量。

    显然,资源不足必然带来顾此失彼。而华纳兄弟在2008年1月初的彻底倒戈,使脆弱的天平彻底倾向了BD阵营。“从客观公正地角度说,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之前,与蓝光相比我们都明显占据上风,因此我们对华纳放弃HD DVD的消息感到非常非常吃惊,”东芝总裁兼CEO西田厚聪在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于青森的HD DVD工厂,现在还没有做最终决定。”

    深究下去,BD的反盗版技术要比HD DVD高很多,Sony为BD设计的严密反盗版措施,对深受盗版之苦的好莱坞巨头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智+情感”砝码。根据楼下网友的论据,“ 市面上流传的高清盗版,全部来自HD,没有一个BD的,尽管BD占有率远高于HD,”(这个是指高清盗版碟还是高清盗版的P2P下载片源?如果是后者,还是有来自BD的--包包注)

    所以,只有能有效防止盗版,才能保证内容商的利益,才可能得到内容商的支持,这一点上BD无疑要大大加分!(本段落小标题,以及上面两个加粗体、下划线的自然段,观点讨论之深入,来自于楼下8和9楼的网友指教,多谢多谢!)

    另外,渠道伙伴的支持也异常关键,对于像沃尔玛、百思买、Blockbuster(音像制片出租巨头)这些能量巨大的渠道巨头,对BD的热情一直比HD DVD高,甚至把HD DVD打入冷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否是东芝在渠道政策的制订、渠道伙伴的服务上没有做到位?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事实求证。

    事实上,销售商只求利润,如果在片源和销售价格上,都让销售商不舒服,那么HD DVD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另外,美国用户习惯于从租赁渠道租看录像带、碟片,当Blockbuster和美国网上DVD租片大公司NetFlix倒戈BD,只提供BD的片源时,基本上对HD DVD判了死刑。因为许多人曾经从NetFlix租用 DVD(每月19美元,可以租到大约12张DVD影片,而单独买一张就要20美元左右),然后复制保存。现在的BD就做不到了,租赁商自然希望加 密性能好的,以保证更多用户直接从其处租赁观看。(以上两个自然段的观点讨论之深入,来自下面20楼和31楼的网友评论员指教,非常感谢!)




   2HD DVDBD阵营内容竞争大事记

日期

事件

蓝光(BD)阵营

HD DVD阵营

2004年11月

 

华纳兄弟、派拉蒙与环球工作室正式宣布支持HD DVD格式

2004年12月

迪斯尼宣布支持BD格式,并正式成为BDA理事会成员。

 

2005年7月

二十世纪福克斯宣布支持BD格式。

 

2005年8月

环球音乐与狮门电影公司宣布支持BD格式。

 

2005年10月

派拉蒙、华纳兄弟宣布将同时支持HD DVD与BD格式

2005年11月

米高梅宣布支持BD格式。

 

2006年4月

 

专门制作高清晰成人节目光盘的公司HDHE在全球发行四部HD DVD成人影片

2006年7月

 

北美HD DVD促进社团成立,包括环球工作室家庭娱乐公司、华纳家庭视频、派拉蒙家庭娱乐、HP、英特尔、微软和东芝;

GLAY’z公司在日本推出HD DVD首款成人影片。

2006年11月

GLAY’z公司推出全球第一部BD格式成人影片。

 

2007年3月

 

欧洲HD DVD促进社团成立,创始人包括Studio Canal、环球影业、东芝和微软

2007年4月

BD影片北美发行量累计突破100万张

 

2007年6月

美国最大的音像制品出租公司Blockbuster宣布,未来将侧重于BD格式。

 

2007年8月

2007年上半年BD格式影片在美国销量超过HD DVD一倍。

派拉蒙在收取HD DVD阵营的1.5亿美金,以提供一年半之HD DVD独占权,款项以现金及未来收益分账支付之后,宣布旗下各影视公司转为仅支持HD-DVD。

2008.1

华纳兄弟突然宣布放弃HD DVD,转而全力支持BD格式。华纳兄弟将由2008年6月起停止发行HD DVD影碟,往后只支持BD格式。

派拉蒙再度宣布将放弃HD DVD、支持蓝光。

 

    


    第三,2006年11月,标配BD驱动器的PS3上市,无疑是拉动BD普及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包包注:此条来自下面一楼评论员给的指教,十分感谢!


    在影碟机和电脑光驱之外,享有盛名的PS游戏机无疑有着惊人的销量和广泛的拥趸,所以通过这一杀手锏推广BD,无疑让HD DVD很难受。毕竟,虽然微软的XBOX也在2006年11月推出外置HD DVD驱动器,但标配和需单独购买的外置设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世道轮回,索尼在这一轮高清DVD大战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了DVD时代的一剑之仇。不过,随着更新一代光存储技术竞争的展开,东芝依然有再次翻盘的希望。说不定,东芝和索尼也会再次联手,没有永恒的敌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嘛。

    《中国数字电视》2008年1月号杂志电子版(PDF)下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