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一个崭新的消费时代吧!无可争辩的第一条理由是微观的市场。释放被Sars压抑的需求,紧跟消费电子的浪潮,使2003年的夏天显得格外热闹――从“最古老”的消费PC到今年热门的消费笔记本,从数码相机/摄像机到照片打印机,从手机到掌上游戏机、PDA,从数码Mp3到能玩游戏的CD随身听,从网络对战到单机游戏……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种数码小玩艺儿,都是消费者最舍得花钱的东东,也无可争辩地成为国内外品牌的竞争焦点。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前者在今年大踏步跨过商用-消费的细分门槛,联想、TCL、惠普、厦新等品牌纷纷出击,在关键零部件(如CPU、液晶屏)、外形设计、数码附加功能、销售渠道等诸多方面勾勒出消费笔记本的独特个性,叫嚷了好多年的笔记本市场销量雪崩,会不会由于消费市场的启动而真正到来,就像十年前消费PC的成功之路?令人震撼的第二条理由来自宏观统计数字。对欲购买数码相机的用户来说,今年1月1日我国取消对进口相机每年1400万美元的配额限制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因为今年1~5月北京口岸进口数码相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倍,上海口岸进口也增长了53倍之多,全国其他多数口岸的进口数码相机数量都呈数十倍增长。本报记者从中关村带回的信息是,“3000元的索尼数码相机好几款都断货了。”再看中国手机产业。今年1~4月手机累计生产5168万部,同比增长67.4%;销售4987万部,同比增长60.3%;产销率为96.5%。累计出口19.1亿美元,同比增长44.3%,手机出口占生产量的49.3%,占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5.4%,始终是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一直以来,被国内舆论密切关注的“手机产能过剩危机”,换作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眼光看,恰恰是中国手机产业在动态中找平衡、在全球找机会的良性博弈。从微观的用户需求、厂商供给,到宏观的统计数字、分析结论,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复苏和膨胀已经成为一个既成事实。谁都想在今年下半年抢到一杯羹,卡好一个站位,占据战略的主动。但是,一个必须明辨的事实,是游戏的规则和时代的本质正在发生着变化――首先,这是一个真正的"非PC核心时代",消费电子的娱乐体验越来越不依赖于PC,独立的、直接的、个性的消费电子体验将主导消费者的需求。从佳能到联想,都会将数码相机和照片打印机摆放在一起,因为以后的数码相机必须能够直连打印,为什么还要PC?逛逛街头巷尾那些经过数码改造的照片冲印店,直接把存储卡拿来就是,像胶卷一样,为什么还要PC?至于手机,更与PC这个庞然大物形同陌路。当然,这并非说PC没有用了,事实上很多高级的数码体验仍然离不开PC强大的计算能力,只不过,消费PC不会再居于消费电子的核心位置,指望一切应用都围绕PC展开,不可能了。核心的转变必然带来商业模式的颠覆。从产品设计、用户把握到市场销售和渠道选择,是不是真的摆脱了“PC情结”?这是致力于消费电子市场的厂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其次,在"非PC核心时代",标准化不再是市场决胜的游戏规则,甚至在很多局部市场,标准化是需求的天敌,是消费大众最鄙夷的产品模式。IT人喜欢谈理念,喜欢谈规则,因为二十多年来的IT产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从标准化走向更加标准化的成功历史,这种成功的结果是寥寥几个掌控了硬件、软件平台架构的厂商独霸市场。在理性为先的商用市场上,标准化带来的低成本倍受欢迎,今后依然如此;但在感性至上的消费市场中,大众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体验和刺激。一个对比是PC和手机的更新换代,对于技术总在疯狂进步的PC,很少有人会每隔半年就舍旧换新,哪怕PC的价格已经便宜到4000-5000元的水平,但年轻的消费者就会每隔两个月为上千元甚至数千元的新款手机掏腰包,哪怕仅仅是一次外观和键盘排列的重组。所以,在崭新的消费电子时代,市场主导权真正从小众转移到大众手中,技术寡头喋喋不休的布道和强制升级变得毫无意义。谁能天才而灵敏地感知大众体验偏好,并有相应的运营能力、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将偏好变成产品,谁就能持久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了摩尔定律的Intel做手机芯片一直业绩不佳,绝非偶然;中国家电厂商进军手机市场多赚得脑满肠肥也属必然。我们现在最关注的是,在标准化为王的商用领域坚决捍卫了IT领土的IT厂商,面对消费电子市场这么大的一块蛋糕,能不能放下刀叉、拿起筷子,灵活地转变商业模式?在消费电子领域得心应手的家电厂商,如何在3C融合的大潮中玩出令人激动的新花样?
后一篇:后笔记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