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义空隙彼岸南方周末刘婷老巢 |
分类: 人说老巢 |
上海街头的报亭买得到《南方周末》,但买不到《诗刊》,所以去了图书馆的杂志阅览室,静坐了一个下午。早就决定读完你的诗之后要冒昧地发两句言,于是带着这个任务去读,读得很有责任感。作为一个异邦人,带着陌生感行走在你语义的空隙中,瞳孔随着光线的变化放大上或缩小,把一些感觉映在我脑中,现在我尽量使它们成为一些词。如果词本身荒唐、支离,那是我视网膜还未健全的缘故。
“到什么时候为止?这个问号很沉重,真正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分量”。不知怎的,突然想到奥索菲娅,她停止了,她死的年轻,她随水漂流,成为没有分量的一幅画。而没有停止的,是其它孤独无所依傍的涉水者。他们就在水中前行,并下沉——对于一条河的宽度来说,前行和下沉是一个方向。有些人的彼岸那么近,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他们涉过生命的河,在岸边晾干身体的形状。但是有些人的彼岸那么远,无穷远,甚至远过死亡,他们怎能不越涉越深?40岁是一个危险的年龄吧。(读《南方周末》)我们本人多大程度在这种诗歌的困境中?有何种正当的身份?比如诗坛是一家餐厅,人来人往,你是老板、厨师、服务生、清洁工、卫生监督员,还是顾客?有时候觉得自己客居在很多事情上,顾客都是上帝,顾客的权利是直率而天真,他相信门口悬挂的意见簿是真的,他吃了饭,然后提了意见。(读《这样,我们将被轻轻翻过》)关于等待。等待是时间的载体。等待的地点是一个巢,时间把它毫不留情地钉住,成为一首诗,这首诗也成为是时间的名字。时间是在他该到的时刻到,之前只有等待。(读《我的态度就是时间的态度》)可以成为汉语经典,给学生们做修辞分析什么的。(读《鱼养在水里》)为什么梁晓斌反复提及你生活中的观音?因为你祈祷式地虔诚地生活?因为你脆弱并有所求?因为此岸和彼岸拉扯你?因为需要一种有女性倾向的力量的挽救?(读《静中有物,但却是诗》)其它:
既是行走的诗,又是静止的诗。行走的诗指与生活并肩同步同声传译,静止的诗是指在静物中保持抽象的纯一的精神特质。精神深处醒着的诗,或在一个酗酒和“租梦”的身体里。你的生存是以鱼的呼吸么?被困的鱼,鱼缸里的鱼,根本上是水中的鱼,水中的鱼也是困于水的鱼,一条用肺呼吸的鱼。水的意象那么多。日常生活在永恒的、无声的深水中,精神浮出水面,俯看被阳光蹂躏的水底的形状,或闭上眼睛让黑夜到来。两极观照。质与形、名与实、永在与存在……中间被用水面、镜子、玻璃——甚至是玻璃碎片割开,眼睛产生不同的触觉,有时甚至流血。
词与词之间有时关联如细胞与细胞,细胞液互相置换,是流动的感觉。水是形,浓度是质。互文或相反相成的语义关联,但没有悖论——因为没有现实逻辑。意义在词与词之间有时像在练习中被抛来抛去的球。虽然读他者的诗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话世界就太聒噪了,但读诗有时确实是一种翻译——每个人都是一个国,而且与其猜测,不如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