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雅各泰的诗
菲利普·雅各泰(Philippe
Jaccottet,1925—),出生于瑞士穆唐,1953年,同一位法国画家成婚,并从巴黎迁到德龙省的小镇格里尼昂定居。从此,他过起隐士般的生活,迄今已有47年。2000年8月,译者曾去格里尼昂拜访雅各泰,看到75岁的诗人和妻子一起,在镇外的一座山间石屋里,过着平静、清澈的晚年生活。他身材瘦高,面容清癯,喜爱步行。雅各泰被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法语诗人之一。他的诗凸现了当代法语诗歌的一个重要侧面:简洁、内敛、幽秘。
简洁,指他的笔触,他的丝毫不事铺张的文字运用。他并不排斥叙述,恰恰相反,他喜欢具体真实的细节。他总是以一个极平实的句子开始一首诗,甚至把一些诗写成“散文”的形式;但是,他渴望在诗中“恰如其分地”安顿他深爱着的这些词汇——披露他内心世界的惟一材料,所以,他耐心地等待机遇,克制地采撷意象,巧妙地埋下暗示,为的是获得弥散开去的诗的意味。雅各泰的叙述,是一种带着说话调子的“叙说”,是对抒情的有力奉献。这种看似叙说、实则抒情的写作手法,只有一条路能通达简洁:经常的删繁就简和不断的内心过滤。
内敛,指他的诗情,他的抒发情感的方式。隐居,是那内敛所需的外在生活方式。巴黎的华美和巴黎的喧嚣是一体的,忍受不了后者,也就只好舍弃前者,雅各泰选择了“离开”。其实,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内敛的人只能尽力退避,尽力舍弃,退回到大自然的庇护中去。雅各泰常常从小小的一点落笔,收墨时却已注入迷茫、空灵的内心,这倒很近似东方艺术的写意。雅各泰的诗,短到几行,长至数页,但几乎每一首都在诉说他对生命的领悟和时间给肉身带来的压力:越是热爱生命,就越会感慨生命的易逝。雅各泰的诗的调子是亲切的,朴素的,但他经常在平实的诗行间揉进去几句滴血无声的感悟,让敏感的心一下子缩紧,同时也把思绪引向无边的遐想……
幽秘,指他的心灵,他的诗歌世界的氛围。雅各泰的心像瑞士山谷间秀美安宁的一个湖,生命暗示给他的许多秘密像一支支雪水,汇聚到这个湖中;湖面是微风拂过后散不尽的涟漪,因为湖心始终在无奈甚至绝望地颤动。读他的诗,只需静心,便能在诗行间听见一颗心在呼吸,一个生命在低语,既亲切温暖,又孤独无依。称雅各泰为“神秘诗人”是有道理的。也许他早就认定那条僻静的、侧向一边的路,那是只属于他自己的路。他把沿途的所见(自然界的风物)和内心的所思(对生命的领悟),揉进一个个词语,既展示了有限的生存埸景,又披露了无限的内心神秘。
雅各泰有一种了不起的本领:全身心地倾听并领受大自然的启示。昼夜的更迭,阳光的进退,影子与实体,细微与广大,这些矛盾幸赖启示的照亮,在雅各泰身心的统一中得到统一。他就是凭着这启示,这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用扎实、清亮的词汇,勾画出了他那敏感、不安的心灵图景。
此外,雅各泰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把荷马、贡戈拉、荷尔德林、里尔克、翁加雷蒂等大诗人的诗译成法语。
这里的六首诗中,《夜是一座沉睡的大城》、《现在我知道我什么都不拥有》、《别担心,会来的!》、《声音》、《播种期》选自诗集《诗》(《Poésie》,伽利玛出版社,1997),《我们看见》选自诗集《在冬日阳光照耀下》(《A
la lumière d'hiver》,伽利玛出版社,1997)。
附言:
亲爱的朋友们,我因为一桩亟待完成的重要事情,必须闭门幽居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将几乎无暇更新博克。谢谢你们,也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