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译诗的人要爱诗才好

(2006-04-10 13:31:14)

 

译诗的人要爱诗才好

 

翻译诗歌,需要译者对诗有一份特殊的爱。译诗是桩苦差使,费时耗力,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且不去说它,就连发表译作的地方也很有限,因此,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诗的兴趣、爱,译者就会避开它,不去碰它;即便勉强去做了,十有八九也做不好,因为不用心。所以我说,译诗的人要爱诗才好。凭着心里的一份爱,去翻译一首诗,去研究一位外国诗人,这才可能谈得上译诗的质量,尽管那“质量”始终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把一首原文诗译成自己母语里的“那个东西”后,仍是一首诗。

一首外文诗到底能译得怎么样?这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单纯从理论上说,在原文诗和译诗之间,我们几乎本能地会去追求“同一个”的效果,也就是把原文诗滴水不漏地译过来的理想目标,即绝对的忠实。但我认为这是虚妄的。这一点,你只要把自己搁到译诗的实践中去,就能看得很清楚。从我自己的译诗经验来看,在原文诗和译诗之间,不管译者是谁,也不管译者怎么去译,译出来的“那个东西”,总是原文诗的“另一个”,而不是“同一个”,也就是说,在原文诗和译诗之间,差异是必然的,想克服也克服不了的。既然这样,那么,追求虚妄的“同一个”,就不如细究现实的“另一个”更有意义。

怎么细究?

首先,我觉得应细究三步曲似的“信、达、雅”理论。这个理论像一枚钉子嵌在译者的头脑深处,想拔也拔不出来,也没力量去拔,因为它几乎成了翻译的三字法宝。但是,对诗歌翻译来说,“信、达、雅”这三个字,这三个层面,必须统一起来看。一首诗译好了,是指一首译诗经过译者的媒介,在译者的母语里也够得上诗的品质(既是词语的又是精神的),但我们不能说,这首译诗达到了“信”,只是还不够“达”,或者这首译诗“雅”,但就是不够“信”,等等。一首译诗“信”而不“达”或“雅”而不“信”,还能被认为是一首好的译诗吗?绝对不能!道理很简单:一首译诗是一个整体,它之所以成了一首诗,因为它保持了整体的诗意,而不是任何一个局部。“信、达、雅”理论可以用于教学,但不能作为评判一首译诗优劣的标准。译诗的标准,只能是,也必须是——诗!

其次,我觉得应细究译诗的去处,即译诗发挥作用的地方。可能因为我是个写诗的人,译起诗来,无论是考虑译谁,译哪些诗,还是怎么译,文字上如何取舍等等,我的着眼点都是当下的现代汉诗写作。我这么考虑的一个原因是,我看到现代汉诗的诞生就同译诗的影响分不开,而且现代汉诗在八十多年的生长过程中,一直从译诗所内含的观念和技艺中汲取营养,当然目的是为了长出现代汉诗自己的骨肉;另一个原因是,我认为评判一首译诗的尺度,必须同时落在原文和译者的母语这两个点上,也许后一点更致命。一首诗不管怎么译,你必须把它译成母语中的“诗”,但同时又空间地同原文诗的存在遥相呼应:一种同源的差异,一种相异的同质。

最后,我认为诗上的修养对译诗者是至关重要的。译诗者应尽可能多地从自己母语的诗上下功夫,不写诗的话,至少也要多读诗,多领会自己母语的语言特质,多体认母语的诗歌传统和诗味所在。这样,对彼有所知,对己也心中有数,才能把一首原文诗可译的部分译出来,而不可译的部分有时也会神奇地“捎带”一些出来——毕竟,人类在诗的语言创造和诗的精神审美上是相通的。

文章引用自:http://素材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善意
后一篇:去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