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介入”
“介入”两字,在萨特等人那里,像一面红旗猎猎响。依我看,其实是“永远话多行动少”的法国左派知识分子当时想强调“行动”,好像一“选择”,就有了自由,好像行动就足以保证自由的兑现……“介入”,就是当时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姿态,甚至闹到不“介入”好像就不赞成变革的地步!
“介入”不“介入”?每一个诗人自己说了算。因为,就何事“介入”?凭什么“介入”?啥时“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需要个体的决断。 有人“介入”,让我觉出了真意,比如坐山雕;有人不“介入”,也未必不是姿态。在诗上,凭姿态发言的人太多了!姿态背后也得有真实支撑吧。我只信那些凭真实发言的人。
就诗而言,诗人最有力的介入方式肯定是写,批评家最有力的介入方式是敢于真。诗人有文本的真,批评家有感受的真,诗歌的真实才会受尊重。“介入”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纯粹不“介入”的诗人是没有的。你在写,你就是“介入”,写得好写得差都是。“介入”也只是一种介入。
所以,不必让自己纠缠在“介入不介入?”的水草中。奋力蹬开水草,按我们各自舒服的方式游泳吧!文字是河,溺水者是值得怀念的。
文章引用自:http://树才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