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X”

标签:
江枢衢文者纯粹江心岛娱乐 |
分类: 灯下随笔 |
文章书画作者:江心岛(江枢衢)
在“五四”之前,中国主流文化一直在小众群体手中把玩,两千多年以来,美学标准相对稳定,对于最高境界的追求,亦仅限于“朴素”和“醇厚”,二者分别出自老子和孔子,虽道有不同,其实就本质而言,却是殊途同归。
“朴素”作为一种标准,讲究的是纯粹和简易明白,老子《道德经》内,对此论述颇多,但此论亦绝非老子的独家之言,最早见于文本的,应该是《周易》中的“贲卦”,其爻辞:“白壁无咎。”说的就是这“朴素至上”的道理。
“朴素”之道的内蕴很难解释,如果没有切身经验,则根本就无从领悟,譬如在书法美学中的那句经典“宁拙勿巧”一言,就这个“拙”字,如果没有几十年把笔写秃的体验,你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为“拙”!
我一直很想揭示这话的实意,但苦于这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实在是无法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述,所以没办法,只好找了一个比较粗俗的概念,用“不装逼”来解释什么是“宁拙勿巧”,虽然显得比较牵强附会,但这个“不装逼”应该是在现有语言里,最靠谱的了,形象点说,“宁拙勿巧”中的“巧”就是典型的“装逼”,“宁拙”自然就是“不装逼”了。
“醇厚”为孔子首倡,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标准,讲究的是“温蕴、含蓄、内敛!”,如果说老子的“朴素”之道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清水,那“醇厚”之道就是窖藏多年的高度老酒,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如果没有酒量,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咂出味道来。
老子和孔子都讨厌“文采”,虽然这俩人自己的文采都是一流,但还是打内心深处极度鄙视“文采”!在老子看来,要是没什么正经事非说不可的话,最好闭上嘴一言不发。孔子则没有那么过分,但也是厌恶卖弄文字,所以提倡“文以载道”,认为“言情、娱人”的文字都是扯淡,而“巧言令色”纯属蛊惑人心,则更为不齿。
上面写了这一大堆文字,其实只是为了引出一个人出来,那就是:曾巩。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这个名字,现在似乎鲜有人提及,一般人可能都不知道,更别说读过他的文字,像鲁迅之流,写的文字都能入选中学课本,可惜一个八百年来响彻中华文坛的曾文定,竟然一个字也没能印到教科书里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话再说回来,如果教科书就是成心给傻逼编的教材,那倒真的不需要曾巩,挑点鲁迅、赵树里的文字也就足够了。
以前对唐宋八大家的论述,首推韩愈,评价就是一句话:“醇厚”!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曾巩,评价也是一句话:“朴素”!像苏东坡,虽然文采斐然,但一向被人所诟病,就是过于卖弄聪明,即便文字如长江之水滔滔汩汩,但总不敌曾巩文字的平实简约、纯正峻洁。
历代对曾巩的文字论述很多,归根到底,换成现在的话说,可以总结为:有事说事、不装逼、不卖弄、不废话,平平淡淡韵味无穷!
社会是很吊诡的,现在的文字,泛滥的有如潮涌,什么样的人都能拽出稀奇古怪的文字,文风不可谓不是百花齐放,甚至可以说是“万草其发”,但细细浏览,却很难看到“朴素”的文风,至于像曾巩这样的文笔,可以说是在中国已经绝迹,只能说是真你妈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这一百年来干了很多大扫除的事,把房子从新粉刷一遍,后来住进去的人,就会看不见旧日的痕迹,感官印象,都是最新的陈设,所以坐在一个破劣质沙发上,也会觉得很美,因为没见过什么是美味佳肴,所以捧着一碗“五四牌”方便面,吃着就觉得特别爽口,如果你告诉他们这是垃圾食品,这帮人肯定会火冒三丈,蹦起来跟你起急。
如果我现在跟你们说:“把鲁迅放在中国文化史上去比较,就水平而言,连给曾巩大师提鞋的资格都没有!”我说完这话后,肯定有无数天天喜欢吃方便面的主,会气急败坏的跳出来谩骂,这就是那刷房子人的功绩,不仅把房子给刷的焕然一新,还凭借劣质油漆的气味,把很多人的脑子给薰傻了,所以“装逼”才彻底取代“朴素”和“醇厚”,成为了现在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现在你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要烧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