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灯下随笔 |

江心岛书画作品:《鼠》
建筑铭刻历史居住改变中国系列 (1)建筑从文字说起
文章、书画作者|江心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建筑”一词相对于“衣食住行”的“住”而论,虽无“住”字之蕴义宽泛,其辞意立象亦更为具体,只规于筑建房屋之囿,但于人、于众、于社会而言,却也关乎甚重。探邃其微,可“铭”文明进程之印痕,一栋精舍,足以浓缩一个时代的美学趣象;彰索其宏,可“刻”社会兴衰之明鉴,一围宫城,足可以成为改朝换代的动因。
历史是时间的过去时,除书文记录外,最能让今人有感于历史的存在,莫过于建筑遗存,而每一时代所留存于今的建筑遗迹,所彰显的信息,其真实性亦远高于史书的描述。
中国的古建遗存甚微,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亦只能溯至唐代,再往前,俱化为尘埃散尽,难觅其颜,今人就不得不从史书中窥其“虚貌”了,而中国的上古史料记载多为“避实就虚”式的论述,鲜有具象的描绘,如《周易系辞》所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此数语虽然将上古之人从洞穴居住转到“构木搭屋”的过程讲明外,至于其“上栋下宇”的建筑形式到底是何等样貌却难绘其象,且今时的“栋”“宇”二字所指皆以宋明两朝的建筑形式为范,也是不能照“此”而画“彼”的。
那么上古建筑的初貌到底是何般式样?我们不得不从文字中再细究一番,中国文字源于象形,每一个字基本上都从描形喻意而生,也就是说每一字意都取形于真实的形象所在,这样一来,我们从文字中就能大概推测出原物基本面貌。
先就“建筑”二字探究:中国古字以单音词为主,真正代表“建筑”之义的只是“筑”字,“建”字是后起之义。“筑”字为形声字,从竹,从巩,从木,住声。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将土捣实,是最原始的建筑方法。从竹、从木、从巩(巩,形声字,从革,巩声。《说文》:“巩,以韦束也。”)则让我们知道了其时所用的建筑材料,但房屋构建的具体样式还要从其他象形字中去挖掘。
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高”、“京”(见图片)二字则是最鲜明地记录了商代的基本建筑样式。甲骨文“高”、“京”字俱为二层叠式屋状,其顶均成人字形,下有墙、柱,屋盖用茅草或竹铺成。”《考工记》言商人“四阿重屋”,说明殷商已有四坡二层的复杂建筑形式。
如“高”、“京”字结构的屋舍建筑也具有延续性,在云南出土的汉代古夜郎国青铜房屋塑像中,竟也保持了同样的模式,其地层空间是开放的结构,只作为生活活动及家畜圈养的所在,而二层方为居所,就是在今时,云、贵、川等地依然存在大量的这种形式的竹木屋居。
从这种古代的建筑模式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先人对“建筑”的第一诉求便是“方便适用”而已,因上古之人对建筑的认识,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并无过多的理想化奢望,也不会有什么“艺术化”之类的美学诉求,基本建立在实用的立场上,朴素而且实在。《道德经》有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这话颇实在,一切以实用为上,而作为代表商末周初思想的《道德经》有如此言论,或可以表明了当时的普遍居住意识。
“方便适用”中“适”的实质所指,既为合理适宜之意,而定义建筑的本质莫过于此“合理适宜”四字了。
“实用”为上的建筑意识放在今时,于今人而言,其影响力已大为消弥,原因在于今时的生产力亦非当日可语,而另一原因是文化及美学意识更多的渗入到建筑设计中,形式主义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导思想,这虽然是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但过度的形式主义也会走向另一极端,既过度消耗资源及浪费,物极必反的后果总是惨痛,史上有两个极端的案例,一为秦时的阿房宫建造,一为南北朝时南朝的大兴佛寺活动,二者都是以朝代颠覆作为代价。
《易》云:“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悠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一段主要讲的是“文明”的节制,当适可而止,而“查”字一义则更为深远。
今时之中国,正逢举国大兴土木之际,虽为社会发展之需求所致,然在资源分配方面仍有需要警觉的所在,“建筑”的目的贵为人之所用,人之所适,以人为本。这里所言的“人”是一个“大众”的概念,在以“建筑”为核心的房地产业中,当资源过多地被应用于“金字塔尖端阶层”的使用,形成“少数人居善为安”的局面时,所谓“高档、奢华、极致、现代、前卫、艺术”等等词汇就有可能将“建筑”的本质给扭曲湮灭。
现在有过多的建筑在设计初期便以“文化”的,“艺术”的,“国际前沿”的,“标志”性的等等理念去规划“蓝图”,且不说制定“蓝图”之人到底是否真的“有文化,懂艺术”,单就“文化、艺术”而言,若细加探究,也多为“虚无缥缈”难以定义,远不如一砖一瓦实在。
有人提出过“建筑铭刻历史,居住改变中国”的口号,在这话中,“建筑”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其存在就可以铭刻历史。但“居住改变中国”确非几座“标志性”建筑就可以做到的,所谓“人居善为安,众居善为城”是一个社会稳定的理想观念,当“众居善”时,“居住改变中国”的口号才能成立。
前一篇:隐恶扬善
后一篇:《周易》精华:世间只有六种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