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风  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2017-12-08 15:17:53)
标签:

苏州文庙

廉石

银杏树

万世师表

分类: 图片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文庙就是供奉祭祀的就是孔子这位万世师表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苏州文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佑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即文庙府学合一)范仲淹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此后历经拓建,到明清两代府学文庙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目前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阳光下,树叶的碎影打在脸上
       廉石高两米四五十,厚约六七十厘米,不足二米宽,为极为普通的花岗石岩。石上镌刻有两个斗大隶书字"廉石",红色镶嵌。另有落款:"弘治九年岁在5丙辰夏六月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常府监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
      据记载:东汉末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读书人陆绩(187- 219年),字公纪,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通天文、历算、曾著有《浑天图》,并著有《易》,有撰《太玄经注》。后放任外乡为官,官至郁林郡(今广西贵港)太守。陆绩博学多才,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称赞。陆绩为官多年,职位也不低,却是正直不阿,两袖清风。待到任期届满,卸任回归故土吴郡时,除简单行装和数书籍外,竟然并无东西可带,以至于因船轻不胜浪,难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间,陆绩让人随意搬去一块石头镇压于船,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吴郡。

      陆绩家是住在临顿里(娄门内护国寺就是他故居遗址)他回到苏州便把这块石头放置在家中的庭院里,留作纪念,因它是郁林郡带回来的,所以就命名为郁林石。陆绩返乡不久,32岁年纪就去世了。但这块镇船石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到了明朝,陆绩的故居早已变为民居,郁林石因年代久远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监察御使樊祉来苏视察,在陆绩故居看到郁林石,觉得很有教育意义,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场建亭保护,亲自提名"廉石",以为纪念。
      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苏州府陈鹏年巡抚同样十分仰慕陆绩的清廉,又将"廉石"移至苏州府学(苏州文庙)之内,作为为官清廉的楷模,供时人和后人观瞻。
       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听"廉石"的故事后,曾对当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这块石头。一块极普通的石头,跨海过江,几乎经过了半个中国的海域,其间又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岁月风云和历史变迁,至今仍完好无损的屹立在世。
      历年来,中央、省、市领导人来参观孔庙时,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纪念,并强调现任官员也要廉洁自律。所以说这块"廉石"对当前清政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陆绩像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这个是文天祥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三元杏,这是最年轻的三棵银杏树,其中一棵呈独立体,还有二棵根部已经挤压一体而连理了。故称三元杏。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福杏,雌杏,此树植于明洪武7年。在文庙的树木中,这棵古杏祥瑞之气最盛,在数次雷击中,寿杏、三元杏和连理杏均遭不测,唯独这棵福杏具有超强的复生能力,身躯伟岸。相传,参拜这棵福杏,就会福气临门,一生平安。故称福杏。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文庙的银杏,有个特点,都种在坛里,称为杏坛。说起杏坛还有点掌故。庄子有“杏坛授业”之说,说的是孔子经常在杏树下聚众授业。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杏坛指授徒讲学之处,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今泛喻教育界。    古老的银杏配上古老的殿宇,再加上古老的故事就成就赏杏人眼中古老的意境了。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连理杏雄性,距今已643年。这是文庙的一个奇观,一棵古银树腹内长出两棵朴树,实为一绝,外围最粗的一棵是是银杏,植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属国家一级名木。这棵银杏树腹内长出的两棵朴树,现已成材,估计原来的朴树种子在银杏树洞内发芽长大,其根挤压在银杏树内,与银杏树逐渐合一,由银杏统一供给养份,遂连成一体。据考证,朴树树龄晚于主干银杏树20年。它们和睦相处,根深叶茂。如果本来是旁边独立而挤成一体,那么朴树的生长速度快于银杏,则银杏不可能全把朴树包裹起来的。再则,朴树至今尚存活,而且树围明显小于银杏,且其树叶活力也较银杏茁壮,可见先有银杏,然后在树洞内长出朴树再连体。该棵连理杏的叶子也和一般的银杏不同,一般的银杏叶子是扇形的,而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非常特别。
由于两棵朴树与银杏树连生,故称连理杏。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寿杏,雄杏,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植。如此高龄的银杏树得三四个人双手合围才能抱的过来。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木。该树曾遭雷击,损伤极大,从目前现状来看,西半部现出树芯,并无树皮,只剩东半部尚有树皮、树枝、树叶。可喜的是,从地边又串出一枝,已达大盆般粗。
银杏树是雌雄异株树种,极少为雌雄同株的,一般有的雌雄同株也是后天人工嫁接的。银杏树雄树只开花,雌树只结果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苏州文庙内碑刻颇多,其中尤以《平江图》、《天文图》、《查看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等"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为著名。它们原先均放置在大成殿,现已被转移到殿侧的厢房内,实行专项保护。

"天文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刻东方星象绘测图。以北极为心,北纬35`南天可以看见的界限为外大圆,北极附近常年可以看见的界限为内小圆,赤道为中圈,还有一个中圆为黄道,与赤道斜交成24`的黄赤交角,还有二十八根宽度不等的经线从北极向四方辐射形成了二十八星宿所在的赤道宿位。图中可以数到1443颗星,当时全部凭肉眼观测得来,今天用科学的仪器检测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作者也是黄裳。图下面的文字说明记录了南宋以前包括南宋人们的天文知识,包括日蚀,月蚀的起因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

采风 <wbr> <wbr>苏州文庙·廉石·银杏树

"平江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石刻平面图。宋朝的苏州被称为平江府,平江图也就是苏州地图的祖本。从"平江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苏州和今日的苏州位置大致相仿,它们都位于一望无际的太湖之滨,周围环绕着吴凇江、娄江、大运河、石湖以及阳澄湖等等。平江府城呈长方形,四周筑有高大的砖砌城墙,并设有城门,外为大运河所环抱,内有护城壕。城区内最大的特点,就是安排了水陆相并行的两套交通系统。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说苏州是"家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从《平江图》中我们可以数到七条河流纵贯南北,十四条横越东西。与之相平行的还有二十条大街,当然最著名的就是这条卧龙街,也就是今日的人民路。居民区则建在街与河之间,这就形成了前门是街,后门是河的吴中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