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忠王府

(2013-11-12 14:28:47)
标签:

宋显仁

走进忠王府

拙政园

李秀成

洪秀全

分类: 散文

走进忠王府

 

宋显仁

 

    走出拙政园,正想去搭车,却一眼望见了忠王府的大门,做为来自太平天国故乡的旅人,毫无疑问要进去看一下的。

    实际上,这忠王府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事实上,在忠王李秀成占领苏州之前,这里也是拙政园的一部分。忠王府门前是横过的苏州市北寺塔路,路的对面是高大的白墙照壁,路上生长着茂盛的梧桐,我估计这些梧桐树大多也就三几十年的树龄。门口前两边的梧桐树下有两头高大威严的石狮子,大门上是单檐歇山顶,两翼砌八字墙,上为木结构,上面丰富多彩的雕刻与绘画已有些斑驳和陈旧。进门时我注意到门槛边还有两个精致的圆形石刻户对。昔日堂皇的王府,今日我等可以随意进入,这也使我想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的词句。

    进门即可以看到前殿仪门中的李秀成半身铜像,背景是金色的飞龙腾云驾雾,上有“万古忠义”金字牌匾。这“万古忠义”是天京城围解除而又经历天京事变之后,已成惊弓之鸟的洪秀全对李秀成的“嘉奖”。

    望着李秀成瘦小但英姿勃发的铜像,尤其是看着他那坚毅的目光,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百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

    李秀成1823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他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杨秀清亲自提拔他为右四军帅。不久,又升为后四监军。同年10月,李秀成随石达开赴安庆抚民,因其“逢轻重苦难不辞”,“修营作寨,无不尽心”。所以,在1854年春,又提拔为二十指挥,派往庐州镇守。1856年4月李秀成参加了攻破江北大营之役,6月又参加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之役,解了天京三年之围,李秀成由于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战中立功,被委为地官副丞相。   

    1857年10月,在太平天国内部元气大伤的“天京事变”和石达开避祸离京之后,洪秀全重建新的领导核心。经历过无数次大小战斗的李秀成被升为副掌率,提兵符令,进入了领导核心。1858年,洪秀全恢复前期五军主将制,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同年,清军进逼天京,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主持天京解围之战。李秀成离京赴安徽指挥战事,初战不利,又大败于清将胜保骑军,损失精兵两千余人;张国梁军又攻破九洑州,天京垂危。李秀成自谓“那时真苦不堪言,流涕不尽,实无良策”。乃令属下各将,到枞阳集会,又适逢陈玉成由麻田败回,亦不约而至。于是共同商定破江北大营、解天京城围之策,众将“各誓一心,订约会战”。遂于乌衣大败清将德兴阿、胜保之军,次日于小店又败张国梁之援军,并乘胜追至浦口,与陈玉成军前后夹击,大败清军,德兴阿、胜保仅以身免,清将李续宾战死。遂破江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天京城围既解,就在李秀成镇守浦口之时,洪秀全派人送来一幅黄缎,上亲书“万古忠义”四字,并封李秀成为忠王。然而这一表面盛举背后的事实却令李秀成深感不安。原来在李秀成、陈玉成和清军拚死奋战不断为太平天国立下显赫战功的时候,清军却想出了一计谋,利用李秀成已降清的一旧日部将李昭寿,寄书李秀成约其反,此信却被天京戍卫部队查获。洪秀全乃“尽封中关船只,断秀成兵,不使回京”。林绍章知道此事后,夜赴天王宫,劝洪秀全:“天京所恃以为长城者,秀成耳,今置诸绝地而断其后路,秀成败,天京亡无日矣。”并以合家十余口保李秀成不反。如此方有封忠王一事,实为安其心,防其变而已。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岁的幼主洪天贵福即位。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天京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一万多人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部分战死,其余在混乱中突围。已留守天京的李秀成将他的好马让与幼天王,掩护其突围,结果他自己因“马不能行”, 7月23日被奸民从天京城外的方山解送至曾国荃的军营。7月28日,曾国藩从安庆赶到并首次提审李秀成。7月30日,李秀成开始写自述。8月6日,曾国藩再次会见李秀成。8月7日,李秀成被处死。自此,曾国藩和李秀成的秘密谈话的真实内容也成了谜。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军事核心人物之一、太平天国乃至整个晚清的举足轻重的农民政治家,他和洪仁玕、陈玉成维持天国的残局达七八年之久,尤其是在1862年以后,主要是李秀成在独撑危局,虽然被俘后的表现为后人所诟病,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万古忠义”牌匾挂在他铜像上方。

    梁启超曾有评价道,“李秀成真豪杰哉。当存亡危急之顷,满城上下,命在旦夕,犹能驱役健儿千数百,突围决战,几歼敌师。五月十五日之役,曾军之不亡,天也。及城已破,复能以爱马救幼主,而慷慨决死,有国亡与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吾闻李秀成之去苏州也,苏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礼葬王有龄,优恤败将降卒,俨然有文明国战时公法之意焉。金陵城中十余万人,无一降者,以视田横之客五百人,其志同,其事同,而魄力之大,又百倍之矣,此有史以来战争之结局所未曾有也。使以秀成而处洪秀全之地位,则今日之域中,安知为谁家之天下耶!” (见《李鸿章传》梁启超著)对李秀成来说,成败得失、忠诚背叛都已过去了。对今人来说,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李秀成真豪杰哉”。再追究历史上谁对谁错,也许已没有什么意义了。

    李秀成铜像后就是正殿了,正殿门口有两株龙爪槐,不知何时栽种的。这龙爪槐下部主干直立,到两米高处则蟠曲如龙,树冠枝条全是张牙舞爪状,加上殿里的摆设,那威严气势已扑面而来。正殿里有军事会议厅,这里是李秀成召集将领开会的地方,正面的帷帐是红纱布后再衬金黄丝绸作背景,中间有一张金黄色的椅子,两边各有四把木椅,旁边的柱子上书有一幅对联:“三阳启泰善溢玉堂,万象回春福临荣府”。想当年,将领们相往上一坐,共商大事,会议过后或许马蹄声疾、战火烽烟,或许一切又归于沉静。也许就是那么一次短短的聚会,便足以书写历史、改变历史!可如今,当年坐在藤椅上的人,他早已在刀光剑影中走远了,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个繁华的梦……

    军事会议厅后是礼拜堂。礼拜堂正面贴墙挂着大大的十字架,两边墙上的窗户镶嵌着色彩十分鲜艳的彩绘玻璃。十字架两侧放置着用明黄绣龙垫子铺放的椅子,整体看起来庄重肃穆,绚烂华丽。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洪秀全传教洗脑的厉害。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科举考试落第后,在家乡花县创立了一个传教组织,被人称为“拜上帝会”,他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收信徒。当时广西地瘠民贫,连年灾荒,饥民处处,“拜上帝会”在当地吸纳了大批信徒。其早期领导人就是后来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和南王冯云山,而李秀成则是太平天国起事前两年入教的。1851年初,“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靠这“拜上帝会”起家的太平天国,在王府里设立礼拜堂也就不奇怪了。

    礼拜堂后是王府的戏台,估计有两三百平方米左右。戏台正中的横额上书“普天同庆”,柱子上对联为“冀北人文风云龙虎;江南春色歌舞楼台”一看这便是豪华的戏台,那朱红、明黄的皇族颜色填满了每个角落,透露着王府的威严。此时,戏台下还整齐地摆设着桌椅板凳。只是不知道,当年演戏的人都去了哪里?谁能预想,曾经精彩热闹的舞台也会戛然而止!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台,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也好,是清朝的官员也好,甚至于如我等普通百姓也好,只是看你会不会演,能不能演?你的角色是大的也好,小的也好,最终还不是被时光一扫而去?想想就让人伤感,在流水光阴面前,人们是多么的渺小。

    忠王府里当然还有主人的生活区含花园、假山、水井、鱼池等,建筑风格属于江南小巧玲珑型,营造的是一种“小桥流水、山石花卉”的氛围。而整个忠王府建筑群则雄伟壮丽,错落曲折。高大宽敞的正殿,北有穿廊连接后轩。正殿、穿廊与后轩平面呈“工”字形,合称为工字殿。忠王府是当年太平天国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我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王府。在王府建筑中,至今还保存着400余方隽秀的梁枋彩绘,9幅生动的壁画,正殿门窗上有精细的龙凤纹窗格等艺术珍品。以至于后来把此处作为衙署的江苏巡抚李鸿章,曾感慨忠王府是他“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实际上,李秀成享用这忠王府也才两三年时间。1860年6月,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克苏州,在苏南地区建立了新的行省,叫苏福省,省会就设在苏州。同年10月,在没收的拙政园基础上,动员了数百民工兴建忠王府。到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忠王府修建工程虽已初具规模,但仍未完工。我想,这王府也罢,江山也罢,其它物件也罢,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属于谁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吧,不属于谁的就不是谁的。有时侯,流多少血,枯了多少骨,争也未必就争得来。

    看看忠王府里那些楼房屋宇飞展的翘角,看看那些生动的壁画和彩绘,看看那些精美的雕刻,看看那些寓意着“福禄”的葫芦形状门把手,看看文征明亲手种下的已有430多年的老紫藤,它们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沧桑,要是当年的人都能回头重走一回这王府,会不会感叹物是人非呢?如果是我,想起的仍然是李煜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3/10/9

 

走进忠王府


走进忠王府

原载《新桂平》。可参阅图片:
440年的紫藤走进忠王府 老紫藤走进忠王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